在獄中,王承遠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終沒有屈服,他堅信自己的清白,更堅信道德的力量終將戰勝邪惡。他的學生們得知他入獄的消息后,紛紛奔走相告,四處為他申冤。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收集證據,向朝廷上書,為王承遠洗清冤屈。
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真相終于大白。王承遠被無罪釋放,并且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以道德育人的決心。
晚年的王承遠,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將自己的余生都奉獻給了道德教育事業。他修建了一座書院,邀請各地的學者前來講學,傳播道德文化。他還親自撰寫了許多關于道德教育的書籍,將自己的經驗和思想記錄下來,留給后人。
王承遠的一生,是道德育人的一生,是高尚思想閃耀的一生。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了人們學習的榜樣。他的道德育人思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人前行的道路,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永恒的光輝。
在他的影響下,一代又一代的人傳承著高尚的道德品質,將道德的力量融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王承遠雖然已經離去,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中,激勵著后人不斷追求道德的完善,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德耀青史:張公傳
大胤朝,風云變幻,世風漸趨澆薄,人心多被利欲蒙蔽。然在這混沌之世,卻有一位奇人,姓張名明德,以道德育人,行高尚之事,如暗夜明燈,照亮一方天地。
張明德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深受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的熏陶。他生得眉清目秀,氣質儒雅,眼神中透著一種深邃的智慧與堅定的信念。及冠之后,他并未像其他士子那樣一心求取功名,而是立志以道德教化世人,改變這日漸墮落的社會風氣。
他在家鄉開辦了一所私塾,取名“德馨堂”。私塾的門檻并不高,無論是富貴人家的子弟,還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只要有心向學,他都一視同仁,免費收留。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私塾的屋頂上,張明德便已身著素衣,端坐在講堂之上,等待著學生們的到來。
私塾里,有個叫李二的孩子,出身貧寒,父母皆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李二生性頑劣,起初對學習毫無興趣,時常在課堂上搗亂。其他學生都對他避之不及,張明德卻從未有過一絲嫌棄。他深知,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純真的心,只是被生活的困苦暫時蒙蔽了。
一日,李二又在課堂上偷偷玩耍,被張明德逮個正著。張明德并未發怒,而是輕輕走到他身邊,微笑著說:“李二,你可知這課堂之上,所學皆是為人處世之道,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你若能靜下心來學習,將來定能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李二抬起頭,看著張明德那溫和而堅定的眼神,心中竟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從那以后,張明德開始格外關注李二。他發現李二雖然頑劣,但聰明伶俐,對很多事物都有著獨特的見解。于是,他便根據李二的特點,因材施教。他給李二講古人的仁義故事,帶他到田間地頭,讓他體會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在張明德的悉心教導下,李二漸漸變了個人,開始勤奮學習,尊敬師長,與同學們的關系也變得融洽起來。
然而,張明德的道德育人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種功利之風,許多人都認為讀書只是為了謀取官職,獲取財富。對于張明德這種不圖名利,只重道德教化的做法,不少人表示不解,甚至嘲笑他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