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日益加重的安祿山命自己的義子安守忠率三萬叛軍馳援長安,這也是郭子儀和叛軍頭號悍將安守忠的第一次正面對決。
最終,作戰勇猛的安守忠率平盧騎兵猛攻唐軍,斬首三萬余人,一舉擊潰郭子儀率領的聯軍,并逼迫郭子儀向李亨請罪,被降為尚書仆射。
一年過后,從安西都護府返回的精兵抵達關中,郭子儀整兵再戰。
這次集結了安西、朔方、隴右、河西,另外加上回紇援兵,號稱二十萬,誓要收復大唐國都長安。
彼時,安祿山已經被兒子安慶緒弒于洛陽十個月的時間,但叛軍依舊聲勢浩大。
面對來勢洶洶的唐軍,鎮守長安的叛軍第一悍將安守忠攜副將李歸仁集結十萬叛軍,向西應戰郭子儀。
雙方三十萬大軍,在長安西邊的香積寺遭遇,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肉搏戰。
而這一場戰役,也是大唐王朝的國運之戰。
在這場空前慘烈的戰役之中,郭子儀與安守忠這對冤家對頭各自使出渾身解數,直殺的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最終,經過一天的鏖戰,唐軍以陣亡七萬人的代價陣斬六萬叛軍,俘虜兩萬,憑借人數優勢慘勝。
安守忠的十萬人馬只剩不到兩萬,只能放棄長安,退守潼關。
而唐軍在這一戰中也把來自安西、隴右、朔方的精銳折進去了一半,導致再也無力防守隴右,被吐蕃人隨后席卷隴右各地,并攻占了長安。
“這個安守忠厲害啊!”
李瑛思緒飛揚,端起茶盞來的時候忍不住在心底感慨一聲。
郭子儀與李光弼名垂青史,后人都知道他倆厲害,但卻不知道安祿山手下的史思明、安守忠同樣驍勇善戰。
當然,在香積寺之戰中,不能不提李嗣業這個名字。
在這場旗鼓相當的正面對決之中,正是因為李嗣業的勇猛作戰,率領陌刀兵充當尖刀,砍的兵刃都卷了,方才最終擊潰叛軍。
僅此一役,足以確定李嗣業盛唐第一猛將的地位。
當然,這個猛指的是勇猛,而不是軍事能力。
收復長安之后,郭子儀率領得勝之師出潼關攻洛陽,擊敗安慶緒,成功收復洛陽,威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領朔方、隴右、河西三鎮節度使,加代國公。
隨后,九鎮節度使聯合圍攻鄴城,并由郭子儀擔任統帥。
最終卻因為各鎮節度使令行不一,再加上遭遇狂鳳,唐軍被史思明擊敗,并乘勢追襲,重新攻占洛陽。
鄴城之戰,也是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時候遭遇的第二場大敗仗,損兵四萬余人。
相比于郭子儀,在安史之亂時期,李光弼都是充當輔助的角色。
他第一次閃光的戰役就是聯合郭子儀參加的嘉山之戰,率領河東軍斬殺兩萬叛軍,連續收復定州、趙州,兵鋒直指幽州,曾經一度逼的安祿山想要放棄洛陽,撤回河北。
在鄴城之戰中,九鎮節度使潰敗,李光弼和史思明打了個平手,在其他各鎮損兵折將的情況下,以微小的代價成功的撤退到老巢河東,固守太原。
隨后的邙山之戰,唐肅宗李亨逼李光弼與史思明決戰,再加上接替郭子儀擔任朔方節度使的仆固懷恩不聽命令,導致唐軍戰敗,只能退守河陽。
李光弼擁有超強的防御能力,他曾經在常山之戰、太原之戰、河陽之戰三次挫敗史思明的強攻,讓叛軍無法踏入河東,使得河東四百萬百姓自始至終沒有受到叛軍鐵蹄的蹂躪。
太原之戰發生于李亨繼位的第三年,李光弼麾下的河東軍精銳跟隨郭子儀西進靈武,城內只剩下萬余人。
史思明與蔡希德率領十萬人圍攻太原,李光弼據城死守,采取挖地道、詐降、反攻的方式硬是死守了半年,讓史思明無法越雷池一步。
甚至就在史思明離開太原返回洛陽火并安慶緒的時候,李光弼反攻叛軍,殺的蔡希德招架不住,全軍潰敗,最終被斬首七萬余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