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卿劉君雅出列道:“臣愿意代表朝廷出使長安。”
劉君雅是少府監的主官,掌管大唐的織布、印染、錢幣鑄造,級別是從三品,已經在少府卿的位子上坐了五年,算是李隆基的舊臣。
但他前年加入了李瑛的太子黨,后來被裹挾著為武氏母子效力,因為家眷一直被控制在長安,所以不敢逃離。
如今眼看著昔日的摯友韋陟、嚴挺之紛紛投入了長安朝廷,忘年交賀知章也因病辭世,而洛陽朝廷一派烏煙瘴氣,劉君雅更想棄暗投明。
于是,他趁著朝廷的眼線對自己逐漸放松了警惕的時候,陸續派人把家眷送回了蘇州老家,打算找機會開溜。
今日李隆基抵達洛陽,劉君雅又有些動搖,一時拿不定主意是否應該去長安?
但早朝一開,劉君雅鼻子差點被氣歪。
好家伙,滿朝文武不提從前發生的事情,一股腦的把罪名都推到李瑛的頭上,李隆基夫妻好像冰清玉潔,把自己洗的干干凈凈!
劉君雅已經不想在這種烏煙瘴氣的環境下為官,更不想與這些人沆瀣一氣,所以才自告奮勇的代表洛陽出使長安。
李隆基并不知道劉君雅已經于前年就加入了李瑛的太子黨,反而對這個舊臣非常信任,當即一口答應下來。
“劉卿擔任少府監多年,德高望重,由你出仕長安,沒人敢難為你!”
劉君雅舉著笏板領命:“臣定當不負圣望,竭力說服李瑛歸降,讓大唐重歸太平!”
李隆基強顏歡笑:“若是真這樣就好咯,但朕認為二郎這逆子肯定不會俯首稱臣,朕只能在戰場上打敗他,讓他見識下老子的手段!”
劉君雅道:“為了表達圣人的誠意,臣懇請帶上東萊郡王、臨洮郡王兩位王子隨行。”
“誰?”
李隆基整日被軟禁在長安興慶宮,對洛陽這邊的動靜,知道的并不是太詳細。
劉君雅補充道:“就是李瑛的三子李仰、四子李優!”
“哦……你說的是朕的兩個孫子啊?”
李隆基的眸子里閃爍著狡黠的光芒,一口回絕,“朕在洛陽有些孤獨,讓兩個孫子陪著朕也好。”
李隆基嘴上這樣說,心里卻在暗自發狠,以前二郎總是利用身邊的女人拿捏自己,現在他的兒子落到了自己的手里,無論如何也要好好替他調教一番……
劉君雅只能俯首領命:“既然陛下這樣說,那臣就如實答復李瑛。”
“散朝吧!”
李隆基緩緩起身,“大敵當前,還望諸位愛卿同仇敵愾,共渡難關!”
“萬歲!”
滿朝文武急忙舉著笏板恭送李隆基。
雖然李隆基沒有帶來一兵一卒,但他的能力確實遠在武氏母子之上,不再像武氏母子那樣只會點頭應聲,而是能夠獨立的制定反擊策略,這無疑給了滿朝文武巨大的信心。
李隆基從前在洛陽理政的時候住在仁壽殿,但現在被武氏鵲巢鳩占,李隆基便決定搬到太儀殿暫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