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李瑛與晁衡的對話,被蒙在鼓里的滿朝文武總算明白了個大概。
原來晁衡為了報答李隆基的知遇之恩,攜帶一個女刺客冒充良家子入京,并把她送進宮中陪伴圣駕。
也不知道圣人怎么識破的刺客身份,于是將計就計,聯合七位大臣詐死,引誘李隆基率領洛陽軍前來進攻長安,最終將他騙進了圈套之中。
“晁衡勾結偽庭,罪該萬死!”
“請圣人降旨,將晁衡滿門抄斬!”
“幸虧陛下福大命大,識破了刺客身份,方才逃過一劫,晁衡助紂為虐,謀刺皇帝,按律當夷滅三族!”
在短暫的混亂過后,要求把晁衡滿門抄斬的聲音此起彼伏,人聲鼎沸。
李瑛捻著胡須思忖了片刻,做出了一個出乎眾人預料的決定。
“晁衡雖然犯下死罪,但蓋因其忠于李隆基,奉他為大唐皇帝。
他的行為不同于張守珪的謀反,抄家滅門有些嚴重了。
既然他已經伏罪,那就放過他的家眷,沒收其家產,逐出京城,任期自生自滅去吧!”
“陛下仁慈,雖古之堯舜尤不及也!”
含元殿上隨即響起一陣歌功頌德之聲。
李瑛目光掃向大理寺卿李琬:“沒收晁衡家產的事情就著落在你們大理寺的身上,并把晁衡的尸體還給他的家眷。
此人說起來也算是個忠義之士,就讓他入土為安吧!”
“臣遵旨!”
李琬拱手領命。
李瑛又接著道:“說起來晁衡也算有功,正是他暗中私通李隆基,告訴洛陽逆庭朕遇刺身亡,方才騙的李隆基親征長安,鉆進了朕為他布下的口袋,目前被仆固懷恩圍困在了鄭縣城內。”
含元殿上再次響起一片頌贊之聲。
“圣人神機妙算,便是太宗再世亦不及也!”
“將計就計,好計謀啊,縱是諸葛再生也不過如此啊!”
“哈哈……陛下有勇有謀,李隆基哪里是對手,平定洛陽叛庭,指日可待!”
等贊頌聲逐漸平息之后,李瑛又道:“朕決定親自去一趟鄭縣,爭取早日迫降李隆基,結束這趟戰事,諸位愛卿快點把這段時間積累的重要政事稟報上來。”
李瑛話音落下,六部、九寺、五監的主官紛紛站出來啟奏這段時間積壓的政事,免得李瑛出征后找不到當家做主的人。
這場早朝持續了兩個半時辰,從辰時中一直持續到午時末方才結束。
議事完畢,李瑛又欽點吏部尚書李祎、太師蕭嵩、兵部尚書李泌、工部侍郎李白、監門衛大將軍呂奉仙等人跟隨自己出征鄭縣,迫降李隆基。
李泌站出來建議道:“臣建議讓寧王隨行,他是太上皇的兄長,由他規勸太上皇,必能動搖他的意志。”
“李卿言之有理!”
李瑛目光落在七十歲的申王李祎身上,“那就有勞皇叔去一趟寧王府,邀請他老人家隨軍前往鄭縣。”
李祎捧著笏板領命:“臣遵旨!”
“太子過了年就十三歲了,也該學著接觸政務了。朕出征之后,由太子監朝,學習處理政事。”
最后,李瑛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下達了讓太子李儼監朝的決定。
“朕不能像李隆基那樣貪權,防兒甚于防賊。
太子乃是大唐儲君,必須從現在就開始鍛煉其各項能力,等平定洛陽之后,朕會命太子入主東宮,給他配備班底。”
“陛下撥亂反正,使嗣君制度重回正軌,如此我大唐必然后繼有人,千秋萬世!”
聽了李瑛的話,滿朝文武心悅誠服,紛紛舉著笏板歌頌李瑛的英明大度。
這才是一個明君的應有的風度,而不是像李隆基那般防賊一樣提防自己的兒子奪權,方才引起了武氏母子的政變讓他遭到反噬,以至于讓大唐陷入了戰火之中。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