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因為定都于此,最終被劉邦集團合圍,一敗涂地。
揚州作為大唐四大都督府之一,城市規模龐大,人口眾多,城高墻厚。
而且揚州南依長江,北靠高郵湖,地形要比徐州更加易于防守。
而且揚州地理位置不錯,作為橋北的橋頭堡,可以有效的連接長江南北的燕軍。
齊州治所歷城就是后世的濟南,優勢是三面環山,連接黃河南北,缺點就是城池規模太小,城內僅有五萬左右的居民。
按照安祿山的觀點,他最鐘情徐州,他認為此地有帝王之氣,出生在這里的劉邦也建立了四百年的大漢基業。
而史思明則偏向于揚州這個擁有二十萬人口的大都市,嚴莊與張通儒則傾向于歷城,因為在這里站穩腳跟,就可以鞏固燕軍的河北老巢。
“丞相,依你之見,認為該把我們大燕的國都定在何處?”
國都的爭議比國號激烈的多,安祿山只好再次詢問李林甫。
李林甫拱手道:“以臣之見,可以效仿李唐,建立兩個國都,一個都城,一個陪都。”
“那丞相認為該用哪座城做國都,哪座城做陪都?”安祿山繼續追問。
李林甫略作思忖道:“按照我們大燕將士的籍貫來看,似乎河北才是我朝的根本。
但臣認為,因為王忠嗣占據了幽州,再加上河東牢牢掌控在李瑛手中,河南西部盡歸李瑛所有,導致河北三面受敵,怕是難以堅守。
最好的策略就是先立徐州為國都,用以連接河北與江南。
再把江南的江寧縣立為陪都,以策萬全。
如果李歸仁將軍能夠擊敗王忠嗣,在河北站穩腳跟自然最好。
如果河北丟失,則唐軍必然繞過山東,集結重兵圍困徐州,到那時我軍怕是將會重演項羽一幕。
若把江寧設為陪都,則我軍就有了戰略后退的空間。
一旦河北淪陷,朝廷就可以搬到江南的江寧縣,依靠長江阻擋唐軍南下,最不濟也能學習孫權劃江而治,與李唐平分天下。”
聽了李林甫的分析,史思明、嚴莊等人俱都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贊。
“李相果然真知灼見,你的顧慮確實比我等周祥多了!”
安祿山揉著圓滾滾的肚子道:“丞相言之有理,那就按照你所言,定徐州為國都,以江寧為陪都。”
張通儒道:“江寧只是潤州治下的一個縣城,如果本朝要立江寧為陪都,必須改個名字,免得讓天下人恥笑!”
李林甫笑著起身,侃侃而談:
“呵呵……張先生說的有理,江寧作為六朝古都,本不該是現在的地位,不說比肩長安、洛陽,至少應該與太原、成都分庭抗禮。
而現在,這個六朝古都不僅無法比肩太原、揚州、荊州,甚至連州都不是,僅是潤州治下一個小小的縣城。
此乃何故?
蓋因李唐朝廷認為江寧有帝王之氣,虎踞龍盤,北依長江天險,南有群山環繞,易守難攻。
因此這江寧在歷史上才先后誕生了孫吳、東晉,以及宋、齊、梁、陳這四大古朝。
長安距離江寧路途遙遠,又有長江天塹阻隔,李唐朝廷擔憂這里會崛起割據勢力,因此極力打壓。
不僅讓江寧無法比肩洛陽、太原這些大都城,甚至連州都給它褫奪了,僅僅給了一個縣級區劃。
正是在李唐朝廷的極力打壓下,江寧才不復昔日輝煌。
但石頭城猶在,長江滾滾不休,江寧依舊是虎踞龍盤之地。
只要陛下在此大力發展,用不了幾年,江寧必會重新崛起,至少也能庇佑陛下割據一方,劃江而治!”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