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太師謙虛了。”
擔任吏部尚書的申王李祎捧著笏板出列,“自古以來,以臣子謀反者,俱都離不開一個‘兵’字。
自開元年間以來,我大唐府兵制逐漸崩壞,太上皇遂采用‘節度使’制度在各地招兵買馬,鎮守邊陲要地。
這些節度使不僅可以招募將士,還能向地方征收賦稅,甚至在各州刺史面前作威作福,提出無理要求。
這些士兵的軍餉都由節度使發放,各鎮士兵只知有節度使而不知有朝廷,長此以往,必成大禍。
故此,老臣以為,等平定安史之亂后,朝廷當務之急是應該改革軍事,取消節度使,以絕后患!”
“好好好!”
李瑛聞言朗聲大笑,擊掌稱贊,“不愧是南征北戰多年的護國王爺,申王果然是一針見血,慧眼如炬。”
李祎聞言喜出望外,伸手捋了一把額下花白的胡須,大笑著說道:
“近年來,老臣對節度使這一制度一直憂心忡忡,如芒在背,總是在想找個機會向太上皇上奏,請他撤銷節度使,改革軍事,奈何一直沒找到機會。
沒想到陛下竟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如果能夠及時改革,徹底鏟除隱患,則社稷之幸,天下之幸,萬民之幸也!”
到底是李唐宗室,李祎的這番看法也確實為了讓李氏的江山延續,絕對是他的真情流露。
李瑛很慶幸,由自己發起的改革沒有遇到什么阻力。
最起碼在朝堂上沒有遇到什么阻力,至于各地的節度使將來倘若不肯交出權力的話,挨個收拾便是,不信還有哪個節度使擁有比肩安祿山的實力?
李祎話音甫落,張九齡站出來深表贊成:“申王所言極是,安史之亂就是起于節度使制度。
若不是張守珪擔任了六年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又出任平盧節度使,這父子兩人掌握了軍政大權,也不會有今日的叛亂。
由此可見,改革軍事制度,撤銷節度使已經是刻不容緩!”
“張相與申王所言極是,臣等附議!”
聽了李瑛與張九齡、李祎的對話,其他大臣紛紛舉著笏板表示支持。
李瑛頷首道:“朕定會撤銷節度使這一制度,但軍事改革必須從長計議,詳細謀劃。朕今日先向諸卿闡述各省權力劃分,回頭再研究軍事改革。”
“陛下圣明,臣等洗耳恭聽!”
滿朝文武舉著笏板,齊聲稱頌。
李瑛繼續把自己的計劃對滿朝文武娓娓道來:“朕準備在每個省設置三司,分管政務、司法、軍事,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這些封疆大吏專權。”
聽了皇帝的話,滿朝文武不由得眼前一亮。
“嘶……有意思。”
一權三分,這樣倒是可以有效避免這些封疆大吏滋生不臣之心。
李瑛繼續說道:“每個省的主管衙門稱之為承宣布政使司,主官稱之為‘布政使’,正三品,主持省內各項民事政務。
另設提刑按察使司,主官稱之為‘按察使’,從三品,掌管省內司法刑事,并監督下屬郡縣官員。
除此之外,每省設置‘都督指揮使司’,主將稱之為都督,正三品,統領省內的府兵、郡兵。
三司以布政使司為主,但互不管轄,若有分歧,可上奏朝廷裁決。”
李瑛拿出來的這套“三司制度”,基本上是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只是把“都指揮使司”改成了“都督指揮使司”,主將也從“都指揮使”改稱“都督”。
原因無他,只因為唐朝人對“都督”這個官職更加熟悉。
平心而論,這套制度也有缺陷,就是容易出現三個部門互相扯皮推諉的情況。
但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在李瑛看來這套地方行政制度已經遠超唐王朝的州刺史制度,這就足夠了。
整個大唐帝國有三百多個州,其中上州三十多個,刺史全部是從三品,中州一百多個,刺史是正四品;不僅讓朝廷付出了大量的俸祿,也導致三品官與四品官變得不值錢。
經過李瑛這么改革之后,僅有十八個省的“布政使”官拜三品,這大大提高了官員品級的含金量,滿朝文武自然是喜聞樂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