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八百里加急,換人不換馬”的描述,但其實這種并不是最快的。
馬在路上不停奔跑,固然累的夠嗆,但送信的斥候在馬背上不停地顛簸,也絕不輕松。
如果一個斥候不停的更換馬匹,狂奔八百里路程,怕是要把襠部都給磨爛了。
所以,歷朝歷代的緊急書信采用的是通過驛站中轉,以接力的形式換人又換馬,這樣才能把書信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目的地。
唐朝的情報系統通過驛站中轉,在全國設有兩千多個驛站,基本每個交通要道或者路口都設有驛站,隸屬于兵部管轄。
上一站的驛卒把文書送到下一站,雙方辦理交接,加蓋驛站章,然后更換驛卒和馬匹,再迅速送往下一站。
每個驛站備有良馬二十余匹,驛卒十來人,不僅負責傳送朝廷的文書,也負責向京城傳送地方官員的緊急書信。
一匹良馬的時速全力奔跑能夠達到三十公里以上,一個小時至少能跑六十里路,一個晝夜下來就能送出一千五百里左右。
“駕!”
“駕!”
玉門關驛站接到插著三根羽毛的最高等級書信,立刻派出五名斥候護送,以最快的速度送往一百里之外的下一站。
自秦漢時期,朝廷的文書便用“鳥羽”黏貼在信封上表示重要程度,稱之為“羽檄”,一直沿用至今。
羽檄不能隨便亂用,否則所奏內容不匹配是要承擔責任的。
一般的文書不會黏貼鳥羽,稍微重要的就在信封上黏貼一根,更重要的黏貼兩根。
只有緊急軍情才會黏貼三根鳥羽,為大唐最高等級,若驛站遺失,全員砍頭。
所以,每個驛站收到“三羽檄文”的時候瞬間就會全員繃緊神經,把羽檄看的比命都重要!
玉門關驛站也不例外,驛丞把羽檄揣進懷里,親自帶著四名驛卒踏上路途,冒著寒風向下一站狂奔疾馳。
……
敦煌郡驛館。
欽差大臣李白正在對兩百名隨從訓話:“今夜聽我擲杯為號,杯碎便一涌而出,將馮致遠亂刀砍死!”
“是!”
兩百名隨從齊聲領命。
從長安一路西行,這些人跟著李白走了三十多個州,一百多個縣,行程超過萬里。
李白不僅允許他們喝酒,甚至還為他們擊鼓唱曲,還教他們舞劍,這些壯漢俱都被李白的豪情和俠氣感染,都成了他的迷弟,唯這個欽差之命是從。
李欽差一路西行,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殺了三個縣令,以及縣丞、縣尉、主薄等十幾個地方官,贏得了百姓送上的“李青天”稱號。
只不過這次要殺的目標人物從七品縣令提高到了四品的太守而已,無所謂,太白先生讓我們殺誰我們便殺誰!
“大人。”
外出搜尋證據的蘇無名匆匆趕了回來,詫異的問道,“太白兄這是要準備動手了嗎?”
李白捻著胡須道:“半個時辰之前,馮致遠派人來傳話,說今晚到驛館找我飲酒。此時不殺他,更待何時?”
蘇無名叉手道:“可是朝廷的公文還未送到,馮致遠乃是四品太守,就這樣殺了恐怕會惹來麻煩!”
“不管了,良機難得!”
李白自負的揮手,“我相信圣人一定會批準的,只不過是咱們先動手,詔書后至而已。”
蘇無名猶豫道:“再等等吧,這馮致遠可是邊陲重郡的太守,不是一般的縣令可比。”
李白傲然道:“我為朝廷除害,縱然粉身碎骨亦是在所不懼,今日馮賊自己送上門來,我不殺他,更待何時?”
“都藏起來吧!”
隨著李白一揮手,院子里留下一百隨從在明處,其他人則尋找地方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