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二人看到安祿山的身體每況愈下,這段時間便鉚足了勁爭奪太子之位。
看到安祿山陷入沉吟之中,段皇后繼續道:“陛下的長子乃是安慶宗,安慶緒不過是次子,如今又不成器,陛下絕不能把江山托付給他啊!”
安祿山無奈的道:“二郎手里現在有兵權,也立下了不少戰功,現在廢黜他必然生變。
就算要改立四郎為太子,那也要等攻占洛陽,局勢明朗之后再說。
皇后莫急,朕不會忘記四郎的,一旦有合適的機會,朕一定會讓四郎取代安慶緒。”
段皇后這才轉憂為喜:“君無戲言,陛下可千萬莫要讓臣妾失望!”
由于徐州被山東、睢陽、江南三大軍事集團拱衛在中央,因此徐州并沒有太多的兵力。
即便燕軍不斷強征,目前的徐州也只有四萬左右的兵力,如果再抽調兵馬去進攻揚州,那么就會導致兵力空虛。
王忠嗣跨海偷襲幽州的前車之鑒才過去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安祿山自然不會犯這種錯誤。
在與李林甫、嚴莊、張通儒等大臣商議之后,安祿山決定不抽調徐州的兵馬去攻打揚州。
徐州的兵馬非但不能抽調,還得繼續征兵,擴充兵力。
揚州距離徐州不過六百里路,又有大運河連通,稍不留神就會被唐軍兵臨城下,不加強國都防御怎么能行?
安祿山可不想像張守珪、李琦那樣被唐軍活捉,押送到長安當街斬首。
李林甫其實很想讓安祿山把國都從徐州遷到江寧,把燕國的所有兵力全部屯集在江南,憑借長江天險與大唐抗衡,這樣至少可以割據半壁江山。
但安祿山手下的將領清一色的全部都是北方人,甚至不是“幾乎”,而是全部。
因為李林甫建議安祿山從徐州遷都江寧,史思明直接從睢陽前線跑回了徐州,非要當眾砍死李林甫。
史思明的話代表了“安史集團”所有將領的心聲,江寧只能做陪都,絕不能成為大燕的都城。
在江南與河北之間,讓大燕的將士們選擇一百次,甚至是一萬次,那也是“保河北放棄江南”。
“你個奸賊再敢妖言惑主,老子把你的腸子挑出來!”
幸虧安祿山用肥胖的身軀抱住史思明,讓李林甫快跑,這才讓他免于一死。
經過了這次激烈沖突之后,李林甫算是看明白了,這幫河北人都是武夫,沒有政治頭腦,他們打仗還行,但想讓他們擁有政治家的格局,那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這讓李林甫有點心灰意冷,看清了安祿山與史思明的上限也就這樣了,他們最多就是亂世軍閥,絕非改朝換代的雄主!
縱觀歷史,能夠建立王朝的嬴政、劉邦、劉秀哪個人不是雄才大略,政治眼光卓越?
司馬懿雖然陰險,但也是老謀深算,狡詐狠毒,該隱忍的時候比誰都能裝孫子。
李淵雖然比起秦始皇、漢高祖略遜一籌,但也是能屈能伸的明主,更何況還有天縱之資的太宗幫著他開疆拓土!
安、史二人甚至就連劉備都比不上,如果李備與手下的張飛、趙云等人死抱著家鄉不放手,又怎么跑到巴蜀建立季漢,與魏、吳兩家鼎足三分?
“居然寧死也不肯背井離鄉,爾等能成大事才怪!”
在李林甫看來,這安祿山頂多就是董卓、袁紹之流,小富即安,胸無大志,拿下徐州之后就失去了進取心,每天沉迷于酒肉和女人之中,身上的肥肉長得比豬膘長得都快,歷史上哪有這樣的皇帝?
史思明打仗倒是一把好手,在兵法上頗有造詣,但他最多就是元帥之才,缺少政治格局,注定成不了大事。
看清了安祿山與史思明的斤兩,李林甫也就不再對這個軍事集團抱有期望,但他又無路可去,只能在徐州混日子,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陛下言之有理,決不能抽調徐州的兵馬去攻打江寧,從睢陽抽調一支兵馬去收復揚州更為妥當。”
李林甫吸取了教訓,再也不提遷都江寧的事情。
安祿山表示贊同:“傳朕旨意,讓吳王抽出一支兵馬向南進攻揚州,聯合太子與崔乾佑圍剿李祎,爭取早日收復揚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