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李瑛的話,在場的十位大臣都有些出乎預料,畢竟皇帝御駕親征存在著極大的風險,這種事能不干就盡量不要干!
太宗文皇帝雖然戰功赫赫,但大部分戰績都是在登基之前打下的,當了皇帝之后就沒再怎么出征過。
而上一位喜歡御駕親征的皇帝還是楊廣,動輒親自帶兵出征,打過吐谷渾、打過突厥、親統百萬大軍三次討伐高句麗,但戰績卻有些慘不忍睹。
“陛下乃是金玉之軀,萬萬不可以身犯險,親臨戰場!”
身為百官之首的裴寬第一個站出來阻止。
“我軍在東部戰場逐漸占據優勢,郭子儀、仆固懷恩、李祎等人俱都用兵有方,滅亡安史叛軍之日已經為時不久,陛下只需穩坐京師,等候捷報便可,切不可御駕親征!”
另一位宰相李適之也馬上附和:“裴相所言極是,朝中國事繁忙,陛下不宜親征,留在京師坐鎮方為上策。”
既然兩位宰相都開口了,皇甫惟明、韋陟、劉君雅、崔希逸四人紛紛跟著附和。
“兩位宰相所言極是,還請陛下收回成命,坐鎮京師,遙控四方!”
李瑛淡淡的一笑:“朕前年不還親自出征洛陽,生擒了李隆基,滅了武氏逆庭嗎,諸位卿家何須如此擔憂?”
裴寬依舊極力反對:“洛陽距離長安不過八百里,而且陛下圍困李隆基的地點在鄭縣,距離長安不過兩百余里,朝中文書只需半天不到便可送到陛下手中。
而徐州距離長安將近兩千里,朝中文書往來實在不便,故此出征徐州決不可與出征洛陽相提并論。”
李瑛撫須道:“這正是朕把諸位愛卿留下來的原因,就是想要組建留守內閣,在朕出征的時候由內閣決斷國事。若非特別重大的事務,由內閣自行決斷即可,勿須事無巨細的千里請示于朕!”
李適之委婉的規勸:“向陛下啟奏國事只是原因之一,有驛站存在,雖然費些波折,但也不是太難。
臣不想讓陛下親征的原因是風險太大,陛下身為一國之君,萬一在戰場上有個閃失,只怕會引起社稷動蕩,還望陛下三思!”
“哈哈……朕知道諸位愛卿為朕擔憂,但朕滅過突厥、破過太原、攻過長安、擒過李隆基、平過洛陽,不說身經百戰,也是久經沙場。
更何況朕又不會親自沖鋒陷陣,只是在后方坐鎮指揮,爾等不必擔憂!”
李瑛端起茶盞抿了一口,胸有成竹說道,“朕作為大唐皇帝,親赴前線,定然會讓軍心大振,士氣如虹,一舉攻克徐州,早日平定安史之亂。
朕御駕親征之心已決,諸位愛卿莫要再勸!
接下來,諸卿只需要舉薦七位內閣成員,在朕離京之后共決國事即可,其他話語就莫要再說了!”
見皇帝說的斬釘截鐵,裴寬與李適之只好閉嘴,不再繼續勸諫。
皇帝上戰場雖然存在著風險,但確實也能極大的鼓舞士氣,振奮軍心,如果李瑛像他說的那樣只是在后方坐鎮指揮倒也不是不行,一味的反對皇帝親征也不是為臣之道。
顏杲卿與李泌、東方睿都支持李瑛出征:“陛下既然下定了決心,想必已經深思熟慮,臣等無條件支持!”
李瑛繼續說道:“朕已經與李嗣業約定,他率領的將士會在半個月左右抵達汝南,并在那里等候朕。
朕計劃于十日之后動身,只帶三千金吾衛輕騎離京,趕往汝南與大軍會合,隨即揮師向東,走新蔡、潁川、符離殺奔徐州,與郭子儀、仆固懷恩合圍徐州。
朕已經做好了詳細謀劃,也已經修書告知郭子儀、仆固懷恩、李祎等前線將領,并非心血來潮,諸位愛卿勿須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