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辰之后,隊伍繼續出發,順著驛道奔赴棗陽縣。
李白在馬上饒有興致的介紹。
“雖然陛下錯過了博望坡,但我們再向南走六七十里,就是昔年關云長絕北道大戰曹仁、文聘的地方。
我軍可以選擇走這條路,領略一下關將軍在世時候的風采。”
“好好好,告訴前面引路的向導,就走這條路!”
李瑛大聲叫好,揮動馬鞭督促隊伍加快速度。
隊伍以四十里的時速前進,不消一個時辰,便逼近了當年關羽絕北道的戰場。
這是屬于隋州治下棗陽縣境內的一片山區,山坡上高低起伏,溝壑縱橫,典型的丘陵地形。
放眼望去,只見山坡上還有許多殘留的烽火臺、箭垛、爐灶等軍事設施,因為年代久遠,大部分已經呈現風化狀態。
李白在馬上挽韁徐行,邊走邊介紹。
“建安十三年,孫劉聯軍與曹軍在赤壁地區爆發大戰。
為了阻擋曹魏的援軍,關云長奉命率領五千人馬在棗陽到長林、當陽這一帶切斷曹軍的后勤補給。
并在此處與魏將樂進、曹仁等爆發了多場戰役,成功的破壞了曹軍的補給,為孫劉聯軍在赤壁獲勝奠定了基礎。”
聽了李白的介紹,旁邊的禮部侍郎令狐承不以為然的說道:
“李常侍這番話有點美化關羽了,此人武夫一個,剛愎自用,驕傲自大,實在不值得夸贊。如果不是他丟了荊州,說不定昭烈帝能夠再興漢室!”
令狐承話音剛落,被眾星捧月的大唐皇帝已經開口。
“令狐承啊,你身為禮部侍郎,就是這樣看待關云長將軍的嗎?”
聽了李瑛的語氣,令狐承知道自己說錯話了,急忙在馬上拱手。
“臣見識淺薄,根據事實對關羽做出評價,如有不妥,請陛下指正!”
李瑛放緩馬速,高聲說道:“據朕所知,民間有許多關于關云長將軍的故事,其中大部分被人添油加醋,賦予了英雄色彩……”
令狐承一時沒有理解皇帝話語中的意思,急忙附和道:“陛下所言極是,民間有關關羽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虛構的,像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根本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嘛!”
“那你可知道民間崇拜關云長將軍的百姓為何如同過江之鯽?”
李瑛提高嗓門反問,“你以為百姓崇拜的是關羽的戰功嗎?老百姓崇拜的是關云長的忠義,崇拜的是他對劉玄德不離不棄的忠誠!”
民間對于關羽的推崇,自從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經過民間說書人的不斷添枝加葉,在隋唐時期就出現了“關云長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極富英雄色彩的故事。
羅貫中并不是這些故事的原創,他只是把一些民間傳說串聯了起來,整理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說。
隋朝時期,佛教率先把關羽納入神系,一位在全國德高望重的高僧宣稱關羽顯靈歸附佛門,正式成為了佛門弟子。
而且這一傳說獲得了朝廷認可,隋文帝楊廣以皇帝的名義降旨冊封關羽為“伽藍護法神”,讓關羽第一次與神產生了聯系。
到了唐代,雖然皇帝沒有單獨給關羽追封,但也讓關羽進入了武廟。
真正對關羽大肆造神的年代是宋代,宋徽宗四次追封關羽,從“忠惠公”到“普寧真君”,最后直到“義勇武安王”。
南宋孝宗也對關羽進行了追封,而元朝時期的文宗、順帝更是對關羽進行了多達八十八個字的追封,讓關羽的地位橫跨儒、佛、道三界。
明朝萬歷皇帝在位時期,于萬歷二十四年給關羽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賜帝王冕旒,正式奠定了“關圣帝君”這一稱號。
后來的崇禎皇帝在位時期,也對關羽進行了加封,而到了清朝對于關羽的加封與推崇更是到了極致。
在李瑛穿越之前,網上有很多論調認為關羽的地位是清朝韃子為了維護統治塑造出來的。
其實這完全錯誤,清朝固然為了美化祖先金朝刻意抹去岳飛的痕跡,但其實在隋、唐、宋等朝代民間就對關羽的事跡極為推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