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之后,安守忠辭別大唐皇帝,將家眷留在金陵,獨自乘船返回河內郡。
自那日在酒宴上分別之后,安守忠沒有再去探望安祿山。
他知道那樣不但沒有什么好處,反而會害了他,讓旁人誤以為自己跟他有所圖謀。
只有在渤海國多打幾場勝仗,討得大唐皇帝歡心,才能改善安祿山的處境,才算報答他的恩情。
李瑛命安守忠的妻子梁氏帶著兒女暫且住在皇宮一隅,等自己班師回京的時候一起啟程。
此刻已經到了七月中旬,炎熱的夏季已經過去,天氣逐漸變得涼爽起來。
李瑛依舊沒有返回長安的打算,這日在書房里召見了金陵太守陸放,交給他了一個任務,命他在城外選擇一處合適的地點開設造船廠。
“朕想要的是大船,至少是長五十丈,寬二十丈的大船,所以船塢必須寬闊平坦,方便船只下水。”
李瑛向陸放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你選好地點之后,朕會讓軍器監派人來協助建造大船,商討下水事宜。”
作為一個穿越者,李瑛知道造船最難的一步就在如何下水,稍微不慎,船體受到破損,那就前功盡棄。
陸放也知道造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大型船只,憑一個郡的實力很難制造出來,如果有朝廷幫忙那才有希望。
“臣遵旨!”
陸放奉詔,又帶著疑惑問道:“目前從金陵到揚州的江面上,我軍大小戰船已有近千艘,足可容納十幾萬將士同時登船。
況且,揚州、金陵、荊州、蘇州、杭州等沿江重要城池均已被我軍控制,似乎沒有需要大規模水戰的地方了吧?
不知陛下還要修建大型船只的用圖何在?臣心中愚昧難解,請陛下賜教!”
“呵呵……隨朕來!”
李瑛笑著起身,領著陸放來到自己親手制作的地圖前,用手指了指右下角的臺灣島。
“陸卿可知道此處是哪里?”
陸放笑答:“臣自然知道,此處乃是琉求島。”
中國政權最早派兵踏上臺灣島的是孫吳政權,在公元230年,吳大帝孫權派遣大將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水軍自建業揚帆入海,登上了位于東南一隅的這座寶島。
當然,孫十萬之所以派兵登上臺灣島,并不是為了開疆拓土,而是為了尋找徐福的后人。
孫權通過史料得知當年秦始皇派遣徐福攜帶三千童男童女去尋找瀛洲,但徐福卻一去不返,有人說徐福在瀛洲自立為王,也有人說徐福死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但孫權認為就算徐福死了,他所帶領的數千隨從以及三千童男童女也應該有人活下來,說不定經過四五百年的研究,已經煉制出了長生不老的丹藥。
正是在這種思想之下,孫權方才派遣衛溫、諸葛直向東尋找瀛洲。
二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航行,發現了那時候還沒有名稱的臺灣島,于是便把這里稱作“瀛洲”,率兵登岸。
在島上盤桓了幾個月之后,衛溫才發現這座島并不是徐福尋找的那個瀛洲,便給此地取名為“夷洲”。
然后抓了三千多土著回到東吳向孫權交差,說世界上并沒有“瀛洲”存在,徐福及三千童男童女可能已經葬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