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回到刺史衙門之后,第一次走進了屬于自己的書房。
他決定提筆給天子寫一封密信,稟報自己來到河北之后的所見所聞。
根據自己一路的打探,河北布政使公孫玄有名無實,已經被王忠嗣架空,幽州、檀州、媯州、薊州等刺史阿附于王忠嗣,以至于民間私下里稱王忠嗣為“河北王”。
目前來看,王忠嗣已經滋生出“居功自傲”、“擁兵自重”的心態,必須加以遏制,不能再讓他繼續膨脹。
王忠嗣為了拿下滅亡渤海國的頭功,甚至已經在給安守忠使絆子。
以王忠嗣的戰略水平來說,他肯定知道滅亡渤海國最好的戰略就是兩路進軍,集結二十多萬大軍合圍渤海國都上京才是最佳選擇。
只要攻破上京,滅亡了渤海國的朝廷,那么剩下的南京、西京、中京、東京怕不是都會望風而降,席卷千里。
但王忠嗣卻要求安守忠向東攻打渤海國的西京與南京,還讓他去收復遼東半島的大唐舊地,擺明了是要把安守忠支開,免得他與自己搶功勞。
雖然王忠嗣這樣的戰略不見得就會失敗,但在李泌看來,肯定沒有重兵合圍渤海國都更加直接有效。
密折修好,李泌交給一名親信,命他星夜返回長安呈送天子。
第二天,宇文廣屁顛屁顛的跑來告訴李泌,經過一位道長的做法,原來的刺史衙門總算風平浪靜,可以搬回去了。
“本官在哪里公干都無所謂,但既然宇文長史愿意搬回去,姜縣令又愿意搬回來,本官只好成人之美。”
李泌順水推舟答應了下來。
宇文廣跑前跑后,帶領整個衙門忙碌了一天,總算又和薊縣縣衙調換了回來。
趁著衙門搬家的空檔,李泌出門巡視了一趟幽州的軍營,得知城內有四千郡兵,由幽州司馬陶爭先統領;另外就是王忠嗣留下的三千人,由他的一名堂弟統率。
“要想真正掌握幽州,就得把這個陶爭先給換了。”
李泌回到衙門之后暗自打定主意,過幾天再給陛下寫個秘折把這陶爭先調走,換個聽話的自己人來統兵,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幽州的大權。
蘇無名與張小敬快馬加鞭,花了三四天的功夫從幽州趕到了遼東營州,又通過暗中觀察以及向老百姓打聽,并沒有發現安守忠勾結渤海人的蛛絲馬跡。
甚至就在半個月之前,安守忠還親自統率兩萬人擊破了烏骨城,俘虜了五千多名渤海國的軍民,全部押解回了幽州。
“看來這書信是渤海人使用的反間計!”
經過幾天的調查之后,蘇無名與張小敬得出一致結論,并不認為安守忠有復叛的行為。
在返回關中之前,張小敬來到安守忠的的帥府亮明了身份,并送上了渤海國寫給他的書信。
安守忠看完之后大吃一驚:“敢問張千戶,這封書信是哪里來的?”
張小敬道:“你要問下官哪里來的這封書信,我可以告訴你是陛下讓我從長安來交給你的。
你要問陛下從哪里來的這封書信,那下官不知道。
但肯定是有人從渤海國使者的身上截獲了此信,秘密送到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