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地區,二十多萬唐軍踩踏的煙塵滾滾,兵分多路向渤海國發起了兇猛的攻勢。
由安守忠統帥的三萬唐軍展現出了強悍的戰斗力,急行十日奔襲千里,出其不意的兵臨渤海國西京城下。
安守忠披堅執銳,親自冒著矢石第一個登上城墻,僅用了半天就攻破了這座又名鴨綠府的渤海國重鎮。
城內的一萬渤海守軍陣亡三千,三千投降,剩下的三千棄城逃命。
南下的田乾真也不甘落后,率領兩萬唐軍一路披靡,十日內連續收復了七八座大唐舊城,守備薄弱的渤海軍俱都望風逃竄,唐軍一路兵不血刃。
相比于高歌猛進的友軍,奉命攻打南海府的田承嗣則行動遲緩,為了保存兵力,他在距離南海府還有兩百里的時候派遣使者進城勸降。
田承嗣在書信中游說渤海國守將,我大唐此番出動了四十萬大軍前來討伐渤海國,你們的西京已經被安守忠攻陷,希望你們開城投降,我保證會善待你們。
但讓田承嗣失算的是,南海府的守將是個犟種,他非但沒有被嚇住,反而直接殺了使者,懸首城門,并集結全城兵力死守。
這就讓田承嗣犯了難,既不想因為攻城損兵折將,又不知道如何向安守忠交代?
王忠嗣親統八萬大軍由盧龍道向渤海國進軍,用了二十天的時間行軍一千八百里,穿越了大興安嶺的埡口進入了東北平原。
但東北面積廣袤,即便唐軍全力急行,但距離渤海國都依舊還有一千里的距離。
得知安守忠僅用十一天就攻破了渤海國西京,王忠嗣有些意難平,命走在前面的王思禮迅速攻克渤海國西陲重鎮扶余,以壯軍威。
但渤海國在過去的兩年內對扶余深溝高壘,囤積糧草,城內駐守了兩萬精銳死守,堅壁清野,不與唐軍正面交鋒。
王思禮兵臨城扶余城下之后發動了一番試探,在折損了一千余人之后自知無法破城,遂派遣使者向王忠嗣稟報。
接到情報的王忠嗣距離扶余城尚有三百多里路程,他命令王思禮對扶余城圍而不打,同時命白孝德率領一萬騎兵急襲渤海長嶺府,爭取先打下一座重鎮鼓舞士氣。
同時,為了遏制安守忠強勢表現,王忠嗣派遣使者趕往臨渝關,秘令部將公孫諱扣下安守忠的錢糧,掐斷東北軍的糧草供應,拖延安守忠的北上速度。
就在唐軍縱橫東北、揚帆南海之際,隴右軍那邊卻傳來了不利的消息。
由張守瑜率領的兩萬前鋒在茫茫戈壁中迷了路,又被大風把糧食卷走,導致全軍餓了好幾天肚子。
據守埡口的吐蕃人像幽靈一樣不知道從哪里鉆了出來,向人困馬乏的唐軍發起了猛攻。
餓的渾身無力的唐軍抵擋不住,被吐蕃人殺的潰不成軍,損失了八千多人。
幸虧高秀巖與李光進各自率領一萬援軍趕到接應,方才避免了先鋒部隊全軍覆沒的下場。
這場敗仗雖然讓李瑛很痛心,但決不會改變滅亡吐蕃的決心。
歷史上絕大部分的滅國戰爭都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更別說想要吃下吐蕃這個和大唐作對了上百年的冤家對頭。
遠的不說,唐高宗總章元年,大概距今七十多年之前,大唐名將薛仁貴率領十萬人征討吐蕃,在大非川一帶遭遇了吐蕃的四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僅以身免。
李瑛也不知道吐蕃人是怎么湊出來的四十萬大軍,但查閱了秘書監的史書之后,官方確實記載了這個數字。
李瑛猜測應該是除了二十多萬吐蕃軍隊之外,還有投靠了吐蕃的吐谷渾舊部、黨項、白蘭等羌人助陣,才讓吐蕃湊出了四十萬軍隊。
但不管吐蕃人的四十萬大軍是怎么拼湊出來的,大非川之戰打破了唐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讓吐蕃人在面對唐軍的時候不再畏敵如虎,開始頻繁的騷擾大唐邊境。
大非川的慘敗也讓大唐君臣意識到了吐蕃的強大,但受到西方大食與遼東高句麗的牽制,李治又無法集中兵力反攻吐蕃,只能對吐蕃人采取守勢。
在武則天時期,吐蕃人一度蠶食了安西大部分疆域,直到李隆基時期方才由蓋嘉運、高仙芝收復了安西四鎮,重新恢復了大唐對西域的統治。
但控制了吐谷渾的吐蕃帝國猶如臥榻之側的猛虎,一直匍匐在草原上對大唐虎視眈眈,伺機蠶食大唐的土地。
安史之亂爆發后,吐蕃人殺下高原,一舉攻占了河西走廊與隴右地區,切斷了安西與中原的聯系,甚至還曾經打進長安瘋狂劫掠。
現在終于有了滅亡吐蕃人的機會,李瑛蕩然不會因為一場損失八千人的敗仗就打起退堂鼓。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瑛在這天的早朝上宣布了一個重磅決定。
“諸位愛卿,朕決定率軍出隴右,親征吐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