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可可西里境內地形平坦,唐軍將士一天下來能夠行軍六七十里,按照這個速度行軍,大概八九天的功夫就能翻越唐古拉山埡口。
“嗚~”
隨著悠揚的號角響起,浩浩蕩蕩的唐軍將士繼續朝著唐古拉山進發,在青山白雪的映襯下宛如一條長龍。
李瑛自五月初離開長安,在過去的四十多天內跋涉了四千五百里路程,眼見距離拉薩已經愈來愈近。
翻過唐古拉山埡口,就可以從高處一路向下俯沖,直抵邏些城,還剩下大概一千五百里的路程。
在過去的這段時間內,李瑛收到了三封重要的軍事奏折。
第一封來自南方,由于夫蒙靈察的增援,以及李晟率部殺進了南詔國境內,迫使入侵貴州的南詔軍轉攻為守,并放棄了已經攻占的大唐領土。
李瑛給張巡、夫蒙靈察、李晟三人分別寫了一封親筆書信,告誡三人不要輕敵冒進,不要因為南詔人主動撤退就產生驕兵之意。
南詔國不比中原,甚至就連層巒疊嶂、野獸叢生的嶺南、貴州也無法相提并論。
嶺南與貴州只是山川多、河流多,但南詔地區卻多瘴氣、毒蛇,還有隱蔽的沼澤,其危險程度比起吐蕃高原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萬一南詔人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唐軍一旦輕敵冒進,被引入瘴氣叢生、沼澤遍布的區域,那樣將會迎來滅頂之災。
畢竟歷史上血淋淋的教訓就在那里,大唐兩次討伐南詔,在茂密的叢林中留下了二十萬白骨,主要原因固然是主將無能,但也與唐軍不熟悉南詔的惡劣環境密不可分。
要想平定南詔國,必須派遣大量的斥候深入其境繪制地圖,刺探地形,甚至收買當地人作為向導引路,方才能夠以最低的損失滅亡南詔國。
第二封情報則來琉求島,也就是萬里之遙的臺灣。
李嗣業在奏折中稟報,由于崔乾佑提前占據了有利地形,并建設了防御工事,導致唐軍的進攻并不順利,請求朝廷派遣一支援軍。
跟隨崔乾佑逃到琉求島的叛軍有四萬人,李嗣業率領的追軍有六萬多人,可以說李嗣業在兵力上并沒有占據絕對優勢。
再加上琉求島與大陸隔海相望,李嗣業既沒有后勤優勢、也沒有群眾優勢,甚至雙方對環境的熟悉程度也是一模一樣。
在這樣的條件下,李嗣業能否打贏崔乾佑著實讓李瑛捏著一把汗,但又不能放任崔乾佑在島上發育不管,必須盡快出兵平定。
在斟酌一番之后,李瑛給屯兵山東登州的郭子儀下了一封命令,派遣南霽云率領三萬將士離開山東半島南下,前往琉求島協助李嗣業剿滅崔乾佑率領的殘部。
最后一封情報來自于正在攻打馬爾敢的李光弼,他在書信中向李瑛稟報仆固懷恩率領的十萬援軍已經與他順利會師,使得從東線進攻的唐軍達到了二十萬之眾。
經過斥候長達八個月的尋找,居然在北方找到了一條繞到馬爾敢后方的路線,只是這條路翻山越嶺、崎嶇險峻,大概需要多走一千里路程。
李光弼與仆固懷恩商量之后決定派遣田神玉率領五千精銳翻山越嶺,繞道偷襲,只是一千里的路線糧食補給十分困難,一時間想不到好辦法。
李瑛給李光弼回信一封,告訴他五千兵力太少,一旦遇到吐蕃伏兵幾乎是白送人頭,至少要派遣兩萬到三萬人的精銳才能另辟路線。
至于糧食的問題好解決,讓岑參給弄五六萬只牛羊,一邊沿途放牧,一邊就地宰殺吃掉,這樣就可以沒有后顧之憂的深入吐蕃境內。
目前進入吐蕃境內的唐軍已經達到了四路,總兵力超過了四十萬,正從不同的方向逼近邏些城,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在這個秋天,大唐的鐵騎就可以兵臨布達拉宮腳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