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
而他連一個進士的功名都沒有,長這么大,第一次真正感覺到一個功名的重要性。
痛定思痛,王昌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溫書中去,至于中進士后能做什么?
能給兒子帶來什么托庇那得等中了再說。
其他不說,狀元、榜眼或探花得得到一個,最次也得是傳盧,至少說出去,這也是最快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支持。
只是沒想到罵了幾天事情就有了轉機,西北戰事吃緊、隨時有被匈奴攻破防線的西北戰事突然就傳來了一道道捷報!
第一道報喜的六百里加急的捷報被傳入城中,傳信兵一路策馬奔馳,口中高喊:“捷報!西北鎮北軍大捷!”
指著陛下言辭間全是罵昏君的臣子們啞火了,一個個不可置信地看著軍報上開頭幾個字“在副帥的有效指揮下……”
當捷報傳入朝堂,小皇帝揚眉吐氣,雖然不是自己讓少保大人去的鎮北軍,可父皇的命令就是自己的命令。
替父皇背鍋責無旁貸!
替父皇接受恭維自然也責無旁貸!
小皇帝昂著頭讓大太監曹德福朗聲宣讀捷報,曹德福抖著聲音,公鴨嗓子比往日都尖利了幾分,還帶著顫音,卻沒有人在意,一個個激動地稱贊著陛下英明。
從第一聲捷報傳來時,朝堂就陷入了靜默,抓著傳信兵仔細詢問:
是不是姬無良傷的不重、疑惑敵軍的疑兵之計?
是不是鎮北軍里的老將,就是那個收復石嘴子的老將局部勝利,被王源冒功?
是不是姬無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王源領了個名頭?
……
各種疑問不一而足,就是不相信那個站在朝堂上都顯瘦弱的少年能這么快就取得了勝利。
雖然斬殺的敵人不過萬,可鎮北軍損失了幾萬人馬都沒得到的勝利,就在王源去了短短不到一月的時間就扭轉了頹勢。
就算再不愿意相信這是王源之力,可這勝利不容質疑,這是個拐點!
說不定,預定的和談、賠償后息戰等喪權辱國的章程可以暫時按下,等一等了。
懷揣著懷疑、驚訝、不解、興奮等等各種情緒,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一個能說清自己心里的感受。
武將:說好的文人呢?咋還會帶兵打仗?還打的一手好仗!
文官:怎么就能打仗呢?不是舌戰群雄被大魏學子推崇的翰林院學士嗎?多少文臣學子心里向往的標桿,怎么就是武將了呢?
捷報按皇帝要求,羽林衛在內外城之間沿街宣讀,整個京城內外洗去了沉重,變的喜氣洋洋。
所有人都高高興興地過了個年,只有王昌明和寂靜的威遠侯過了一個孤寂冷清還憂心不已的年。
直到初五最后一道捷報傳入京,整個京城都沸騰起來了,決戰大勝!
鎮北軍以少勝多,將匈奴大軍成功抵御在東勝城外,副帥一戰成名,淳為單于和赤土單于灰溜溜地遠遁西北。
暢快的笑聲從朝堂蔓延至天下,就連遠在西南、東南各處都能聽到暢快的笑聲。
朝廷提前放印,沒有一人不同意,瑞興一年新歲臨朝,百官見到的皇帝第一眼是陛下的抬得高高的小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