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偏僻的院落。
銀州的百姓流失不少,可作為州府之地,銀水城里百姓流失不多,但想找一處空置的屋子也是很容易的。
畢竟人口數量實在太少,相對于銀州寬闊的地方,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地廣人稀。
王源過來后,蓋房子的進程就沒有停下過。雖然重點在東城的集市改造,可各處都有動工,混亂中四城區都有好幾處宅子落在了王源的名下。
這一處在銀水城的東北角,十分偏僻,再往后就要挨上后山了。
是個二進的宅子,進去后一進是正常居住的樣子,秘密在二進。
二進就是一個工坊,左邊是煤炭,右邊打煤餅。
打好的煤餅已經壘了高高的一跺,碼放的整整齊齊。
左邊是黑乎乎的塊狀物,有弱弱的黑金色金屬光澤,被敲碎成拳頭大小,蓋著防水的雨布。
管事的站在王源面前低頭說著什么,然后目送王源離開,管事的立刻召集人手,連夜將這些日子的準備工作提上日程,冒著風雨穿梭于兩進院子之間。
一夜匆忙而忙碌,莊稼運進了屋子,早前收割的都是百姓家的,沒有淋過雨,但放在屋中將一家家不大的屋宇塞得滿滿的,住人的空間都不夠了。
這還是其次,下了一夜大雨,對于常年缺雨的地方,屋子都不怎么防雨,尤其好多房子是用黃泥塊建起來的,俗稱“土房子”。
在大雨持續傾瀉而下后,直接就滲水、漏水、積水了。
不用官府敲鑼打鼓的通知、提醒,百姓們早已自發地將自家最寶貝的莊稼堆在了炕上。
就算房頂漏水,有各種鍋碗瓢盆可以接水,上面還可以裹上防水雨布,最主要的是炕是有高度的,不會被漫進屋子的積水泡了。
至黎明,暴雨稍微減小了,一家家冒著雨趕緊左右交流,只是沒有青石板的院子內外全是泥水,關鍵還沒有下水道這個東西,整個銀水城都陷在了泥水中。
王源走在城中心的主干道上,雖然只有主干道有青石鋪路,可水往低處流,青石板路面上淤積了半尺高的泥水。
滿眼望去,整個銀水城都泡在一片黃色的泥水中,好在,沒有羊糞雞屎……
王源心中一個聲音怪怪的響起,為了得到一斤糞便一文錢的額外收入,百姓們對各種糞便管理的出乎意料的嚴格。
有飼養動物的都造了專門的飼養地,嚴禁家畜四處溜達。所以泥水淹城也只是泥水,污水都不多,垃圾更不多。
這有功于齊通判的提倡,王源嫌棄城內垃圾太多,要求垃圾集中處理,還能廢物利用。
萬能的齊通判一聽到廢物利用就開動了腦子,直接在城郊弄了個超大的坑,填埋垃圾,至于廢棄的針頭線腦、破布紙張、麥稈、樹枝等等都能回收,給錢的那種回收。
所以,本就勤儉的百姓,更加精細的過活,洗臉水可以放著洗一天手,晚上還可以洗腳,最后潑到院子里的菜地里澆菜,一滴都不剩。
淘米水洗菜,然后洗衣服或是給雞、羊、豬喝,喝不完的照樣澆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