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韓景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敢碰意識形態這種敏感話題。”楊迪冷笑道。
這楊迪也就是和韓景互換位置的那個京城副秘書長,他以前就是管理反邪教組織的事情,那時候他也知道邪教組織的事情,只不過他聽領導的,對這事情也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所以才說出來嘲諷韓景的話。
代明之嘴角上揚,眼神里滿是不屑:“他以為發篇文章就能掀起風浪?太幼稚了。不同意識形態的爭論也不是他能引導的,真以為自己是個人物呢!”
眾人附和著,笑聲中滿是對韓景的嘲諷。這時,代明之的秘書匆匆進來,附在他耳邊說了幾句。代明之的臉色瞬間變得難看,原來上面已經關注到了韓景的文章,并且要求甘西省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并且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給出具體的結果,也就是對這事情的態度是什么樣的。
代明之沒想到事情會鬧到這一步,剛剛的得意瞬間消失,他開始思考對策,是打壓韓景平息此事,還是順著文章深入調查意識形態問題,這讓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而此時的韓景,雖然知道會面臨壓力,但依然堅定地等待著這場意識形態斗爭的后續發展。
他知道如果這事情沒有掀起什么,那就意味著在意識形態方面已經徹底淪陷了。各方陣營達成了平衡狀態,這也是危險的開始。
對這樣的情況,韓景也考慮過的,只不過是認為這樣的情況微乎其微。
在政治生態處于平衡狀態的時候,這種狀態往往是短暫的,不可能是長時間這樣的,掌握時局走向的大佬們,他們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打破平衡狀態的局面,平衡,失衡,再平衡,一直都是這樣循環下去,這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局面。
韓景正是考慮到這里,才寫了這篇文,這就好像在平靜的水面上投擲了一塊小石頭,勢必會蕩起波浪的,要是驚動了水中的魚類,你想想看,以前的相對平靜還會存在嗎?
這就是韓景考慮的,別的人當然只是看到了表面上的情況。
韓景直接領導就是秘書長,韓景到了單位后,只見到過一次,就是一次內部會議時見到的,并沒有打招呼,只是點頭示意一下。
韓景就是從那次見面后,才感覺到自己不受待見,因為從秘書長馬遠的眼睛里看到了冷冰冰的眼神。
文章發表過第二天,馬遠把韓景叫到辦公室,嚴肅地說:“小韓,你這文章鬧大了,上面的領導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你得有個心理準備,可能會有不好的影響。”
韓景平靜地說:“領導,我寫這文章就是希望大家重視意識形態問題,即便有壓力,我也不后悔。”
馬遠無奈地搖搖頭:“話是這么說,但現在局面不好收拾。要是上面的領導們爭論不休,你說這可咋辦。”
與此同時,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力挺韓景,在網絡上發起支持意識形態斗爭的話題,引發了廣泛討論。
民眾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讓上面的領導不得不做出來選擇。
要是上面的領導還是爭論不休,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來順應民意,造成的后果會很嚴重的。
韓景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他也時刻關注著上面的領導最后決定,上次汪志高已經說過了,許多人思想上出了問題,才導致行為出現了偏差,這些事情都是暫時的。
韓景知道汪志高他們早已經注意了這方面,只不過是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時機介入,現在自己只不過是為他們創造了合適的機會,他們不會無動于衷的,也不會讓這樣的機會錯過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