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悠閑的回到自己的茅草屋,他大大咧咧的躺在鋪著柴草的床上,近半月來沒有好好的睡上一覺了,躺在那里骨頭啪啪作響,舒適之意迅速傳來。
“那土著哥哥為什么留著短發,顯得見識很長一般”
“你看他那把拂塵也陳舊的快蟲蛀了,還舍不得扔,比我們還窮!”
窗子下一群小孩竊竊私語,正在對林嘉品手論足,如今他的精氣神何其強大,早就發現了那幾個毛毛碎碎的小孩子,只是真的很有睡意,不想理會而已。
夕陽西下,老人叫醒了林嘉,桌子上擺著飯菜,讓他一起吃飯,林嘉有些羞澀,連忙扶著老人坐下,一起進食,那盛菜的碗,吃飯的木筷皆與中國唐宋時期相似,這片大地一定和古中國有著一點聯系,林嘉心中暗暗想到。
桌上多是一些奇怪的野菜和山藥,還有金黃色的饅頭。林嘉久未食人間煙火,開始品嘗起來,普普通通的幾道菜當真好吃的妙不可言,那金色的饅頭,質感無雙,顯然不是小麥、玉米或土豆、紅薯之類的面粉做成的。
中國古代,人類早期主要依靠采集自然生長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實、根莖等為生,同時伴以漁獵活動。由于漁獵并不能經常性地獲得穩定的生活資料,因此采集占據更重要位置,“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土木,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為提高勞作效率,出現了最初的自然分工,男子主要從事漁獵,女子主要從事采集。在長期的采集活動中,先民發現了植物從種子生長到發芽、開花、結果的自然奧秘,便嘗試在居住地周圍人工種植,原始農業由此產生。但野菜依然是人類生活中常見的食品。
而這陌生的地方此刻還保留著漁獵與食用野菜的習慣,林嘉十分好奇。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野菜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在《詩經》開篇《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到現在仍是野菜。《詩經》《爾雅》中有著大量關于野菜的描述,“野菜”被古人賦予了美好的意向。
而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野菜”這個詞,是一個相對于人工種植馴化后的蔬菜而言的概念。“畢竟,可吃的與不可吃的植物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野菜作為一種日常的輔助性食物,在很早就已經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但是系統介紹野菜知識的專著要到明代才開始興起。明代朱橚擔心百姓在饑荒之年無食可進,主持編纂了《救荒本草》一書,這是中國古代第一本系統介紹野菜的專著,對野菜的種類、食用部位、加工方法都作了詳細介紹。
此后,野菜作為一種救荒食品被很多學者當作專門的研究對象。歷朝歷代都將其看作是救荒之物,并編纂了大量的此類書籍。明屠本畯著的《野菜箋》、明王磐撰寫的《野菜譜》、清顧景星的《野菜贊》總共記述了44種野菜的性狀和食用方法。
太相似了!人種、服飾、以往的生活方式,倘若語言也相似的話,說這是古代中國林嘉也不會去質疑。
林嘉狼吞虎咽開來,惹得老人哈哈大笑,雙手搖動,示意他慢慢吃。
他看著對桌而坐的上古先民那慈祥的笑容,心里不禁有了一絲家的感覺,有滋有味的飯菜吃起來才是真的香,而此刻,家東,長生,段羅,越凡,文才,云東,惠蕭,他們還好嗎?是否已經有人回到故鄉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