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他的住處在翰林街,距離皇宮不遠,因此可以基本準確的“卡點兒”上班,在一眾官員準備好之后,又等了大約一炷香的功夫,只聽三聲鞭響,大漢將軍儀仗就位,大明宮掌宮太監戴權站在御階下揚聲吼了一句“上朝”,眾人恭迎之后,永和帝正式出場就坐。
緊接著就是正常的上朝程序,兩側武各有奏報,基本上都是過年話題,話又說回來,真正的大事其實根本不需要這么復雜,一般都是閣老、重臣在大明宮內舉行的“小朝會”上決定,這種數百人參與的“御門聽政”其實就是個擺設。
倒是中間豎立的一百多新科武進士,愣是站了足足個把時辰一句話不說,他們雖然站在中間,其實更多是“感受氛圍”,至少在大朝會結束之前,現場既沒有他們說話的余地,也沒留他們說話的時間。
不要覺得這是“虐待”,能夠上朝是每個官員的追求,當然最高追求肯定是參加小朝會,但這不是一幫新入職的武進士該考慮的事情,想進“小朝會”,先要有資格在“大朝會”上露臉,不是“友情站街”那種,而是要給龍椅上那位留下深刻印象。
事實上無論武,進士中的大部分終其一生,也就這一次能夠上朝,絕大多數在瓊林宴后就再無入宮機會,不論參加“瓊林宴”還是“大朝會”,其實都是對新科進士的另一種鞭笞、引導,當然也可以神學一點說是“沾沾喜氣”。
終于,隨著一聲“有事起奏,無事退朝”,持續了大半個時辰的大朝會結束了,眼看著一名太監端著圣旨上來,一幫新科武進士神情激動,興奮的聽著自己的名字被一個個念出,是為“大朝會唱名”,基本算是大家最高光的時刻。
唱名完畢,各路“背景板”陸續撤出,直到兩側都只剩下二十來人,也就是官方面五部尚書、侍郎以及督察院正副大老等重臣,武將那邊只留兵部正副與在京各營高級將官之時,“武舉瓊林宴”才算是正式開始,沒錯,大致就是早飯嗯,古禮“朝食”的時候
實際上,在大周朝開國之初,武舉的這場宴會應該稱為“會武宴”才對,但隨著王朝的持續,輿論逐步回到了大頭巾手中,屬于武舉的鷹揚宴、會武宴之說逐漸沒了聲息,這兩場大宴也基本上變成了科舉同類項目的翻版。
進入御花園內擺好的酒席順次就坐,周陽心中念了句“我也曾赴過瓊林宴”,很是無奈的看了看眼前小幾上分到的菜肴,沒辦法,三月份的京城真心談不上溫暖,這種直接露天擺放的宴席也沒人加熱,除了皇帝外,就是武各路大老,吃的也是冷飯。
這個年代但凡貴重菜肴,用的基本上都是動物油,比如最常見的豬油,經過這么長時間的“冷卻”,表面早已結成了雪白色的“油膜”,那味道可想而知,但這頓飯不僅要吃,還要吃出一種“感恩”的架勢,著實讓人為難。
還要加上“大場面”的限制,那就是御座上的皇帝陛下其實很遙遠,周陽還好,雖說排名只有二榜十五,但頭榜、二榜加起來只有三十,哪怕是距離已經過了二十米,好歹也能看見;剩下的過百人全是三榜“同進士出身”,那基本就是看個寂寞。
一場寡澹無味的酒宴足足持續了近半個時辰,中間穿插著皇帝御音、閣老鼓勵、武將訓導等到十多場講話,還有按等級御賜恩賞,讓周陽最終的感覺只剩下“還是有點兒餓”,當然這話他不敢明說,看看那幫從三甲到三榜最后一名全都感激涕零的表現,敢多說那是字面意思的“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