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陜西、湖廣、山西四省的布政使一同來到戶部。
lt;divcss=tadvgt;“真是巧了啊!你們也來了!”
“還好來了,要不然被你們捷足先登,那我得氣死!”
“論窮,除了四川行省外,就屬我山西行省了,各位哥哥能否讓一讓?”
“讓?開玩笑,事關各省未來五年乃是十年發展大計,我要是讓了,回去不得被百姓罵死?”
“就是!你們山西這些年沾了不少北直隸的光,發展得早就比我們好了,我們山西才是最慘的。”
“諸位,這戶部也沒說就只能有四川一個行省領錢,咱們沒必要在這里內斗,還不如一起去找歐陽駙馬,讓他給我們每個行省都批錢,不就行了么?”
“好主意!”
“既然王嚴那個老家伙都能夠要到,咱們幾個憑什么不能?”
四名布政使很快達成一致。
布政使一職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朱元璋參照元朝的行中書省左右平章政事之職在各省設立了左右布政使,由左右布政使共同管理一省政務。用朱元璋最初對布政使的定義就是代替皇帝管理地方,承宣皇帝的政策,是皇帝在地方各省的代理人。
布政使就是各省藩鎮一把手的意思,明朝在各省設三司衙門,即承宣布政使司衙門、按察使司衙門、都指揮使司衙門,由布政使主管錢糧和民政,由按察使主管司法和交通,由都指揮使主管一省軍務,也就是三司衙門各司其職,分管政務、司法、軍事,這是明朝想分化地方權力的辦法,不讓政務、司法、軍事三大權集于一人身上。
雖然明朝時期是各省三司分立,但是明朝有規定,各省地方官上奏折時要以布政使為首,也就是說明了布政使實際上是各省第一把手,有古代藩鎮的意思,因此布政使又被人尊稱為藩臺,而古代的“臬”字有法律、法度的意思,所以按察使則被人尊稱為臬臺。
布政使主要職責為:一省之行政,總司全省之錢谷出納,并承宣政令,考核所屬州、縣。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布政使主要負責全省的行政事務,總管全省的錢糧出納,還要負責向下傳遞朝廷的政令,以及考核省內官員。
具體來說明朝布政使主要負責四大方面,分別是承宣政令、考核管理屬官、管理全省財稅、參議全省重大事務。
承宣政令比較好理解,那就是把朝廷制定的政策,準確無誤的落實到各地府縣落實執行,就這一點來看,布政使就已經和現代高官差不多了。
管理全省財稅是指清朝每個省的收入和支出都是有定額的,一省的財稅全都要上交到布政使的藩庫里,由布政使統一規劃,最后上報戶部。
參議全省重大事務就是指布政使可以就全省重大事務有權向皇帝密折專奏。
所以明朝的布政使大致相當于現代的高官,按察使大致相當于現代主管司法的高官兼省司法系統和紀委、監委一把手,至于都指揮使,那就是軍區首長了。
這也是為何發展行省經濟的重任會落在布政使身上,這可是他們升遷的重要考核,而歐陽倫之所以能從北直隸布政使升任宗人府宗人令,其中北直隸的治理政績占比極大,打退北元三十萬大軍這只是額外加分項,這也是朱元璋升歐陽倫的時候,無人反對的原因,就連淮西黨眾人想的都不是懷疑,而是思考在歐陽倫進入京城后如何應對。
四名布政使達成一致,邁著整齊步伐走進戶部
與此同時。
這些消息也是被錦衣衛整理成消息冊子稟報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完消息冊子,神色深沉,“歐陽倫這家伙真的批給了四川行省三百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