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勛在嘉獎華雄的孝行之時,還是夸獎了他的勇武,說什么如此武力在郡里當個都伯(百人將)綽綽有余了。也話里話外的提及了夏育。說華雄作為夏育的徒兒,學過排兵布陣的本事,以后入行伍了肯定起點不低什么的。
有句話怎么來的?
人情練達即文章!
體現在說話的藝術上,是講究心照不宣的境界。
聽懂了的人,就知道了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聽不懂的人,就不是一路人,也沒必要再去多費唇舌解釋。
華雄好歹也是兩世為人,當然聽懂了。
不光聽懂了,還做出了讓蓋勛很欣賞的答復。
他拿了夏育當擋箭牌。說自己不過是個虛歲十六的少年,家中又無大人了,便打算聽從師命守孝百日,就去投軍行伍報效朝廷。
得了,已經返回落門聚的夏育,一番好心就這樣被利用了。
變成了勸阻守孝的慫恿者。
要是華雄從軍后做出點功績還好,人們會夸贊夏育的明智;要是華雄直接戰死了,那他夏育就得背上讓孝子去送死的罵名。
此子果真狡詐!
一句話就將自己,從不堅持守孝的詆毀中摘出去了!
蓋勛聽完了以后,心中不由發出這樣的感慨。
然后呢,華雄又很客氣的請示一番。說什么自己只是粗通文墨,在機緣巧合下得到了殘卷書簡后,卻不能辨認是出自哪一經,想請蓋勛幫忙看看。
蓋勛當即就挑起了眉毛,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心中對華雄的感官再度升級。
這個豎子還沒任職呢,就知道先和上官打下以后親近的基礎了!
畢竟這種舉手之勞的學問請教,蓋勛是不會拒絕的。
如此一來,就會讓兩人之間多了一條溝通的橋梁!蓋勛答應了,以后華雄就可以借此為由頭,有事沒事的找他刷存在感!
此子深諳人情世故!
果真如夏司馬所言,心志老成,不似個少年郎!
蓋勛在回去的路上,還在贊賞有加,撫摸著胡須的手都歡快幾分。
他知道夏育就教導華雄擺兵布陣的心得,并沒有傳授經學。自己家學淵博,隨便扔出點學問都能指點華雄這個黔首子。
這意味著,以后他可以用這份情誼,讓軍中多了個如臂指揮的心腹。
雖說君子群而不黨,但得力麾下還是要培養一番的嘛。
嗯,就是這個道理。
蓋勛想著想著,嘴角微微翹,然后就忽然蹙起了眉毛。
他想起來了一個事情了。若是兩人有了糾葛,自己以后會不會也如同夏育一樣,被這個豎子拿來當擋箭牌呢?
好嘛,蓋勛開始覺得嘴角有些發苦了。
他預感是對的!
華雄拿出書簡來請教,就是抱著這層心思。
在華雄的眼里,夏育和蓋勛的角色都是一樣的,都是根大腿!
而且,還沒徹底抱上呢,就迎來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