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禮恭敬點,做事穩當點,朝夕相處之下,讓夏育覺得自己是可教之才,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嘛......
蓋勛,也打算一起去西縣。
因為華雄這個豎子,厚著臉皮請示了好幾次。
說什么,自己年紀太小,過去擔任縣令恐怕難于勝任。就想請蓋勛同去,隨時可以請教一下,免得辜負了天子的隆恩。還隱晦的提了一嘴,說自己沒有家世聲望,到時候會被縣丞等官吏和本地豪強排擠。
蓋勛對此,啼笑皆非。
華雄說的這些理由,都站不住腳。
閻忠是西涼名士,家中又是本地大族,西縣還有什么事情是他擺不平的?
說白了,就是華雄還想扯著自己這個前任漢陽太守的虎皮,好更順利的站穩腳跟。
真正讓蓋勛決定過去的,是夏育分出了五百饑民,讓華雄帶去西縣安居。他覺得那些饑民是仰慕自己名聲才一直跟隨的,自己就有責任安頓好他們。
至于發小王達,華車的兩百族人和華雄的一百部曲,肯定都是要跟過去的。
所以呢,當西縣縣丞和縣尉得到新任縣令來上任的消息,出來迎接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倒吸了一口氣。
就是心中所想有些不同。
縣尉的反應,是羌人叛軍來劫掠了,呵斥著身邊小吏傳令,召集郡兵準備迎敵。
而縣丞的反應,是災民流竄到西縣,要趕緊讓郡兵維護治安,免得引發盜竊斗毆等事。
反正就沒有人,將這浩浩蕩蕩、成分很多樣的隊伍,當成縣令前來上任。直到騎馬在隊伍中間的蓋勛和閻忠,被人認出來了以后,才化解了這場誤會。
同時,縣丞和縣尉對望了一眼,無聲的傳達了彼此眼中的震驚和無奈:以后的日子,恐怕難過了。
既然請了蓋勛和閻忠陪著來上任,也意味著這個新縣令,來者不善!
想想就知道了。
以后新縣令在強行推動一些事情,遭到縣丞和縣尉反對的時候,只要扔出蓋勛或者閻忠的名頭,說什么他們也覺得很有道理,縣丞和縣尉還怎么堅持己見呢?
難道要說,自己比蓋勛和閻忠更賢明嗎?
落下這種口誤,無論西縣的世家豪強,還是黔首百姓,用會選擇用唾沫淹死他們的......
不得不說,他們的直覺非常準確!
華雄和閻忠在四門道上顛簸了四天,也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私下討論了四天。
話題全都是怎么將縣丞和縣尉這兩個實權人物,變成喜歡花花草草、河畔垂釣的“閑人”!
嗯,就是不要管事,乖乖的當擺設。
俸祿照樣領著,華雄不介意給他們履歷上,加上一筆風評甚佳,對外稱贊他們的政績。
如果還想繼續管事的話,那么,大家就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畢竟華雄和閻忠決定,將西縣的錢財、糧秣、兵卒等等這些命脈都緊緊抓在自己手中,當成實踐讓大漢朝“不破不立”的地方了。
怎么能容忍,不是一條心的“閑雜人等”來參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