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成就大事的人,身上都會被毀譽參半。
比如高皇帝劉邦,他當年若是對韓信、英布等人手軟了,或許大漢朝就不會傳承四百年。因為韓信或英布等人的子孫,享受大權在握,未必不會想更進一步。
比如大將軍霍光,他當年如果沒有將大權握在手中,沒有將皇帝當成一塊移動的印章,或許就沒有昭宣中興。因為有些事情,霍光去做,比皇帝去做會更好。
張都尉就是用這兩個例子,給姜敘和尹奉解釋了一番。為什么自己會和華雄監守自盜,謀取耿鄙的軍糧。
嗯,他們將華雄的口信帶到后,張都尉便讓他們召集家族的人力物力,等候機會將糧秣運去西縣。
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們,對此是心理抵觸的。
最初決定跟著華雄,是想建功立業報效朝廷,哪想到轉了一圈后才發現,華雄竟然是一只“碩鼠”!
利用張都尉守戎郡縣的權力,偷取軍糧的“碩鼠”!
還要將自己也給拉近行列中!
頭上已經是黑白相間的張都尉,帶著滿臉的痛心疾首,殷殷叮囑,“我們的手段,的確是不合朝廷法度,愧對身為士人的恪守。但我們的做法,會讓大漢旌旗在西涼屹立更久,能讓更多黔首百姓活下去。”
“你們都是我冀縣的后起之秀、是西涼男兒,不應該執泥于手段,而是應該撥開遮蔽耳目的灰塵,看到實際上。耿刺史不得人心,此番出兵必敗無疑!我冀縣的父老鄉親,遭受兵災**是在劫難逃!我們既然有這個機會做點什么,就不應該局限于禮法中,而不作為!”
......
一番話語下來,讓姜敘和尹奉深深躬身而拜,順利的加入了“碩鼠”的行列。
同樣被帶歪了人生觀的,還有武山塢堡的龐德。
在夏育兩父子的開導下,他帶著夏家的私兵和佃戶,以青黃不接的名義,在落門聚的渭水畔捕魚。
因為耿鄙得到隴西郡被叛軍圍困的消息了,也決定了要率領大軍去救援。
行軍路線,就是從冀縣順著渭水而上,途徑落門聚和獂道,進入隴西郡的首陽縣,鏖戰圍困隴西治所狄道的韓遂。
三軍糧秣,也是借著水力運送。
至于如何監守自盜嘛,是張都尉親自跑去耿鄙跟前,請命率軍隨征。
耿鄙當然是不會用他的。
畢竟張都尉之前和蓋勛交情莫逆,不是耿鄙的提拔嫡系。借口說張都尉年事已高,征伐很辛苦什么的,婉拒了。
然后呢,張都尉就話鋒一轉,說自己愿意督運后續的糧秣。
好嘛,這下耿鄙就無法拒絕了。
張都尉本來就是冀縣人,從軍守戎漢陽郡二十多年,一直都兢兢業業,以清廉和剛直著稱,在郡內有很高的威望。
他請命督運大軍后續的糧秣,沒人會覺得他會中飽私囊或者別有用心。
而且糧秣是從漢陽郡運去隴西郡的,作為漢陽郡的守備,于情于理都不能置身事外不是?
再說了,張都尉臉上那道深深的傷疤,還是上次羌亂中留下的!
他在家國為難之際,抱著一腔拳拳之心挺身而出,冀望為朝廷發光發熱,身為刺史的耿鄙又能以什么理由拒絕呢?
耿鄙捏著鼻子,認了。
然后華車和鐵籠山的羌人部落們,就累壞了。
張都尉將大軍的糧秣給掉了包,讓龐德和姜敘等人帶著私兵佃戶,在夜里偷偷運往四門道。再又華車帶著羌人,運送到西縣交給閻忠安排。
整個過程,彼此各司其職,分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