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拒了大姐和大姐夫留飯的好意,張平安交代完這件事就回家了。
回到家中,自家老娘徐氏已經將晚飯端上桌,五丫六丫在幫忙收衣裳。
張平安洗了洗手,坐下后和自家老爹說起剛才去大姐夫家的事,張老二聞言很贊同,自家只有一個兒子,女婿靠得住自然要多多幫扶,以后兒子也能多份助力。
聊到要去州學當差之事,張老二有絲擔憂,主要怕影響學業。
張平安笑道:“爹,您就放心吧,州學的活兒清閑,而且藏書也多,還有那么多名家大儒在那里授課,學習起來估計反而事半功倍,還能順便多結識一些人脈,有利無害,當然得去了!”
兒子大了,又有主見,張老二便不再反對。
到了第二日,張平安早早便起床,換上了一身料子還不錯的衣裳,收拾得干凈整潔得前往州學。
州學在城東僻靜處,占地很廣,名氣響亮,問問人就知道怎么走了,很好找。
走了快半個時辰,寒冬臘月里張平安渾身都微微發汗了,才走到州學。
找到門房遞上推薦信和自己的身份證明秀才文書及戶帖后,張平安便被放行了,他發現這里比想象中的還要熱鬧許多,學子們來來往往,充滿朝氣,在他們身上感受不到一丁點兒生活的苦難與窘迫。
仿佛依然是四海清明,國泰民安。
州學很大,哪怕在寒冬臘月,花草樹木也被打理得很好,張平安問了一圈才找到藏書樓位置。
因為被打過招呼,知道是關系戶,張平安雖是第一天過來當差也沒人為難他,而且藏書樓統共也沒幾個人。
最大的上級就是藏書院丞了,一個五十多歲的胖老頭兒,還有兩個校書郎,也是四十多歲,年紀很大了,最后一個是稍年輕的三十多歲的藏書管理,張平安干的活兒和他一樣,也是藏書管理,簡稱打雜的。
藏書院丞讓其中一名姓葉的校書郎帶張平安熟悉熟悉環境,藏書樓有上下三層,藏書量眾多,在臨安文人中還小有名氣!
姓葉的校書郎人挺和氣,起身帶張平安上下轉了轉,熟悉完環境后,張平安被安排先去二樓整理書籍典籍,葉校書郎則又坐回一樓喝茶去了。
這活兒挺枯燥,張平安卻做得一絲不茍,第一天來總要表現表現,他也看出來了,這就是個養老的地方,同僚們感覺也算好相處,往后在這當差應該挺輕松的。
在整理過程中,還偶然發現了一本失傳許久的農書殘卷,上面記載著一些獨特的耕種技巧,也算是意外收獲了,若能將這些技巧在全國推廣開來,定能讓百姓們收成更好,張平安默默記下位置,打算尋個機會抄錄一份。
這活兒確實不累,食堂還管飯,能管飽那種,忙碌一天后,張平安一身輕松地踏上歸家之路。
不過到家后氣氛卻并不是很好。
張平安剛踏入家門,就感覺到氣氛不太對勁,徐氏正坐在廚房門口板著臉挑米,米粒里面有小石子兒,不挑干凈的話不小心吃到了會咯牙。
再看向坐在院子另一邊廊下的自家老爹,臉色也不太好,沉著臉在一邊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