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個時辰后,所有考生才全部進場。
貢院大門隨之下鑰!
要等后天下午申時過了,考完第一場,才會再次開門。
此次會試的主考官是禮部尚書陶凱之和翰林院侍講學士潘廷謙。
張平安聽幾個同窗和岳父錢侍郎提過,這兩人都是堅定的保皇派,也不參與黨爭,在讀書人中名聲極好。
他大婚時,這兩人還給錢府送過賀禮。
不過隔的有些遠,也看不清這兩人長什么樣兒,只聽宣讀天子圣諭的聲音有些蒼老。
但話語沉穩有力,中氣十足,極有可能是個嚴肅性子。
宣讀完天子圣諭后,簾官開始一一發卷。
此時天色微亮,已能勉強看清卷面。
不過眾人還是在考舍里把燭火點上了,能看的更清楚。
會試的考試內容涵蓋四書義、經義、論、制、詔、誥、章、表等科目。
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考中的考生,則被賜予“貢士”稱號,其中成績最優的考生則被譽為“會元”。
只有會試過了,才有機會參加最后的殿試,角逐更高的榮譽。
不過到了殿試,便沒有落榜這一說。
所以會試算是科舉路上的最后一道關卡。
張平安拿到試卷后,先按照習慣,把卷面從頭到尾審視了一遍,發現多數都是州學里夫子講過的題型,并不算太難。
此時解題思路已經躍然出現在腦海了。
全部看完后,張平安把墨磨好,然后開始提筆答題。
第一道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出自《大學》,是儒家經典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明明德”指的是彰顯自身的光明品德,發揚光大內心的道德光輝,“親民”則是指將這種光明正大的品德推廣到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和教育他人,達到自我凈化和道德提升。
“止于至善”,這是對前面“明明德”和“親民”的進一步追求,指的是人們應該在道德修養上不斷追求,最終達到道德的極致,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這道題目主要強調了個人品德的修養對于社會秩序穩定和諧的重要性。
再結合當下的政治局面來看。
其實很有一些對考生們試探敲打的意思。
題目不難,難的是怎么答才能出彩。
筆走游龍間,很快,一上午便過去了。
左右考舍都傳來生火燒水的聲音。
張平安這才放下筆,伸了個懶腰,準備生火做飯。
一上午都沒怎么動,加上考舍又小,再不活動活動真得憋得慌!
張平安煮了一把干掛面,連湯帶面的吃了一大碗,頓時覺得全身舒服多了。
這才翻了門口的木牌子,在號軍的監視下去了茅房出恭。
等上完這趟茅房,接下來他就要少喝水了,盡量把出恭次數控制在一日兩到三次。
避免卷面不潔,都是屎戳子。
回到考舍歇了會兒后,張平安便開始繼續答題。
等到了晚上,把卷子收好后,把兩塊木板拼到一起,便可以勉強縮在木板上睡覺。
就這樣熬了三天,一晃眼,便到了第三日下午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