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安就沒辦法了,作為縣太爺,越是過節事兒越多。
待浴佛節過后,初夏時節,農作物就進入了生長的關鍵時期,縣令需要帶人下鄉巡視田間,檢查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確保沒有病蟲害的侵襲,并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還得巡查水利設施,觀察水位,以應對夏季即將到來的高溫和干旱。
張平安和華萬里雖說出身低微,打小家里有種田,但基本沒怎么沾手,于農事一道并不算精通。
綠豆眼就更不必說了,估計去了田間麥子和韭菜都分不清。
張老二聽說后,眼睛一亮,自薦道:“平安,你要不帶上我一塊去吧,種田這方面,我在張家村的時候可是一把好手,有什么不懂的你還能問我,底下人糊弄不了你。”
說完又笑呵呵道:“在縣衙雖然好吃好住,但就是閑的有些發慌,去鄉下田間走走挺好,反正我身板兒也還硬朗!”
張平安知道老爹是個閑不住的,特意給他和徐氏在縣衙后院劃了塊地,給他們老兩口種菜。
但總圈在一個地方,確實也很悶。
想了想后,便同意了,反正也是帶自己人去,沒什么影響。
第二日,一行人便坐上騾車,帶上三班衙役慢悠悠地去了慈縣郊區的鄉村。
慈縣本地農作物主要是種植水稻,當地人也多吃大米。
但大米經過簡單加工也分很多種,精米、糙米、米糠,普通老百姓多數都是把舀出來的精米賣給糧商,多換些錢,然后置換糙米吃,更苦的人家,吃米糠的也有。
所以這時候的人多數都飯量很大,因為缺乏油水,多吃才能頂餓。
除了稻米外,慈縣地處烏塘灣南岸,土壤和氣候條件都十分適宜種植棉花,產量高,品質好,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多多少少種一些,算是一種經濟作物。
典史官在一旁細細介紹道。
本來這事兒應該由縣丞來匯報,但自從余縣丞被處決以后,張平安還沒有提拔新的縣丞上來。
縣丞之位一直空置。
這位楊典史年齡四十有余了,在衙門里干了很多年,也是慈縣本地人,精通庶務,張平安便讓他暫時代管縣丞的份內之職了。
也算是一個信號。
有這塊肉在前面吊著,楊典史干起活兒來是不遺余力,在政務上也堅決擁護張平安,讓張平安省了不少事兒。
說話間,眾人便來到了田間。
里長提前接到消息,早已和村長帶著村里的男丁們一起候在村口。
很多村民腳上還有未干的泥巴,一看就是臨時被人從田里喊上來的。
見到張平安一行人來了之后,里長一邊連忙催促眾人行禮。
一邊用蹩腳的官話拱手諂笑道:“各位大人,小老兒有失遠迎,還望恕罪!”
張平安見此皺了皺眉,扭頭問楊典史:“不是說了不要擾民,讓里長帶路就行了嗎?”
楊典史連忙認錯:“大人,是下官沒安排好,下官知錯!”
嘴上這么說,其實心里還挺委屈,誰知道上面是不是面上一套心里一套,就他看來,當官的就沒有不喜歡被人捧著的。
不過在衙門混了這么多年,楊典史很知道眉眼高低,這時候不用辯解,認錯就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