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趕著馬車,載著林二爺一路往城西趕去。
而張平安和劉三郎則早已先一步去了城西羅家。
目前開封城的格局是城東最貴,住的都是些達官貴人,基本都是能在開封城數得上名號的。
城北次之,因為用水方便,景色也不錯,成為小官小吏和大商賈們的第二選擇。
城南住的則都是些普通老百姓,大多是本地的坐地戶或者是躲避戰亂遷過來的有些家底的人家,日子能勉強過得去。
城西最窮,住在這里的人多數生活都成問題,在生死邊緣掙扎。
好似現代的貧民窟一樣。
到了巷子口以后,馬車進不去,張平安只能帶著大姐夫下車步行走進去。
巷子里面的過道很窄,一走進去就給人一種十分壓抑的感覺,好似要被兩邊的墻壁壓縮成夾心餅干一樣。
而且氣味也不好聞,各種食物的新舊混合的味道,還有尿騷味,屎臭味等等,簡直讓人窒息。
地上濕漉漉的,都是小巷兩邊的人家洗衣洗菜,洗衣裳洗尿布之類用完的水,直接就潑在了巷子里的青石板上,等著污水自己滲透下去。
雖然知道戰亂這幾年百姓日子都不好過,北地尤其水深火熱,能活著就很幸運了。
但張平安還是難以想象羅小夫子一家人竟然淪落到住在這樣的地方,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他至今還清楚的記得,他第一次去羅府拜訪的時候,看到的是怎樣一幅歲月靜好的景象。
“沒想到羅夫子家現在過得這么不好,他們家可都是有學問的人啊”,劉三郎很感慨。
想當初,羅老夫子在整個雙河鎮上都是有名的。
一提羅家村的羅老夫子,大家都知道。
平日十里八鄉的百姓們辦個紅白喜事之類的,要是能把人請過去吃酒,說出去都是極有面子的事情。
再看看現在,只能說世事難料。
“只要人都活著,平安無事就好,好在現在被咱們碰到了,能幫自然是要盡力幫一把,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張平安回道。
“是這個理”,劉三郎點點頭。
巷子里被居住的百姓放了很多雜物,路并不好走,張平安帶著大姐夫走了快半刻鐘,才在巷子盡頭,倒數第二間房子的門前看到了羅大哥。
羅大哥也同時看到了張平安兩人。
“平安,三郎,你們來啦,這邊這邊!”羅大哥招呼道。
“羅大哥!”張平安和大姐夫劉三郎一起喚道。
“昨日你們說要過來,我便跟東家告了假,一早上就在門口候著了,來,快請進”,羅大哥熱情地將兩人迎進門。
進去之后就是堂屋,哪怕大白天也黑黝黝的,不亮堂,臥房則是在堂屋旁邊用木板隔的一間。
院子自然是不可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