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是假不知道,但大家都很在意。
也是所有人最盼望的環節。
祭祖的男丁們出來后,張平安吩咐人在祠堂門口再次放了鞭炮,然后撒糖。
這時候真正的鞭炮還很貴,張平安是特意提前在府城買好了帶回來的。
村里大人孩子看的都稀奇的很。
簡直比過年還熱鬧。
這時候張平安又宣布了將重建老宅和祠堂,并連辦六日歸寧宴的事情。
凡是張家村的人,或者是張家村嫁出去的閨女,都可以帶著家里人回來吃席,且不收禮金。
消息一出,村里人立刻炸了鍋了,沸騰起來,連連贊好。
這種明顯是沾光的事情大家自然歡喜的很。
有那心思靈活的立刻自告奮勇道:“建房子和祠堂的事情算我一份,我必須得去幫忙!”
“還有我!”
“我我我,還有我呢!”
其他人也不傻,紛紛舉手自薦。
“多謝各位父老鄉親們的支持和幫忙,小子感激不盡,大家愿意來幫忙,我自然歡迎了,心意我領了,但是我也不能占大家便宜,凡是來幫忙的人都管飯,并且每人每日給三十文工錢,有意向的可以去我二河堂哥或者村長那里登記”,張平安對著四周拱拱手笑道。
“嚯,三十文呢!”有人驚嘆。
“這么多,三十文?!!!”有人聽了連忙往前擠,“這必須得去啊!”
沒工錢大家都愿意去結個善緣,更別說有工錢了。
想去的人立刻就把村長和二河倆人圍了起來。
不到下半晌,和張家村沾親帶故的親戚便全都來了,都是想要謀份活兒的。
張家村未成親的兒郎或者姑娘也立刻成了香餑餑。
以前從張家村嫁出去的姑娘或者是嫁到張家村的媳婦也與有榮焉,立刻在家里高上了一頭。
官不官的先不說,這一樁樁事情都是實在的好處。
張小姑就是這時候回來的,她想著昨日侄子帶著一家人剛回家,肯定忙得很,也沒空聽她叨叨,再說也顯得她心太急,沒安好心似的。
便強行按捺著等了一天,順便作天作地的想法子跟那再嫁的老頭兒和離了。
然后背著包袱,拖著兒子孫子回了娘家。
村里還有老人認識張小姑,跟她打招呼,張小姑這才知道為啥有這么多張家村嫁出去的姑娘拖兒帶女的回來。
原來都是想沾光啊!
這可不行,張小姑立刻萌生出了一股危機感。
她能想到的事情保不齊別人也能想到,她可不能讓別人壞了她的事。
想到此,張小姑拉著孫子走的更快了,邊走邊催促兒子。
“真是跟木頭似的,想我聰明一世,怎么生了你這么個木的”,張小姑恨鐵不成鋼的拍著兒子的胳膊道。
看兒子沒反應,張小姑也有些無可奈何,頗有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覺。
遂也不再多說,只又教育孫子,“小金子,你以后可不能學你爹啊,木木呆呆的,啥也辦不成,一輩子窩窩囊囊沒點兒出息,你以后得學你表叔做大官兒知道沒?讓你奶我也享享福,做做老封君啥的!”
說到后面,張小姑沉浸在了自己的想象中,嘿嘿笑起來。
但因為長的太刻薄,笑起來便也是一臉不懷好意的樣子,看著就讓人心里警惕起來,并不慈祥。
小金子看了也有些怕怕的,但他習慣了,嘴上比他爹會說多了,討好道:“都聽奶的,以后我要做大官兒!”
“哎,這就對了!”張小姑很滿意。
此時,徐氏正在和五丫說去庵里清修的事兒。
喜歡穿越之農家獨苗苗的科舉之路請大家收藏:穿越之農家獨苗苗的科舉之路更新速度全網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