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深夜,萬籟俱寂,潘高江才向城主告辭離開。
....................................
“所以城主您是不打算直接出兵替我那死去的兒子報仇了嗎?”
嘎謝偉心急火燎地趕回到城中,在聽聞通州城主的回應后,他的臉上瞬間露出一絲明顯的不滿神色。
盡管嘎謝偉心里清楚,自己那不成器的兒子在城中確實沒什么好名聲,甚至隱隱感覺到通州城中有不少人都盼著能將他兒子除掉。
但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城主大人竟然也沒打算為自己兒子復仇,這讓他怎能不心生怨憤。
感受到嘎謝偉言語之中毫不掩飾的不滿,通州城主心中怒火“噌”地一下就冒了起來,但他還是強忍著將這股怒火壓制下去。
通州城主平日里就是個極為嚴肅且睚眥必報的人,若不是嘎謝偉,而是換作別人敢以這樣的口吻跟自己說話,恐怕早就被城主毫不留情地拉出去,在午門斬首示眾了,以儆效尤。
“嘎將軍多慮了,本城主何時說過不為將軍兒子報仇了,恰恰相反,這一次不但要報,而且還要光明正大的報仇!我會親自帶隊向梁州城發起挑戰!”
通州城主面色陰沉,語氣卻刻意放緩,將這句話說得極為藝術。
他巧妙地避開了“進攻”一詞,而是選用“挑戰”,如此一來,其中便有了許多可以操作的空間。
潘高江所提出的第二條計謀便是如此。
倘若梁州城在切磋挑戰中表現出來的實力與通州城相距甚遠,那么通州城主便能夠以替嘎謝偉復仇為堂皇理由,堂而皇之地向梁州城發兵。
此計可謂一箭雙雕。
一方面,為麾下大將之子復仇,能夠極大地拉攏人心,讓通州城軍民看到城主對下屬的關懷與擔當,從而激發眾人的忠誠與斗志。
另一方面,若能戰勝梁州城,通州城便可順勢擴張領地,增強自身實力,在這風云變幻的局勢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至于潘高江尚未說出口的第三條謀略,其實是要依據第二條計謀實施后的結果,再來權衡是否執行。
這環環相扣的計策,充分展現出潘高江作為第一智囊的老謀深算與深思熟慮。
“臣代亡子謝過城主大人!臣愿為城主大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嘎謝偉聽聞通州城主的計劃后,滿意地點了點頭,趕忙對通州城主表明了自己的忠誠。
他深知,城主親自帶隊挑戰,已然給足了他面子,也讓他看到了復仇的希望。
隨后,通州城主又簡單地向嘎謝偉交代了一些事情,諸如戰前準備、情報收集等細節,這才讓嘎謝偉離開了自己的大殿。
待嘎謝偉的身影剛剛消失在大殿門口,通州城主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如墨。
剛剛嘎謝偉那略帶質問與不滿的態度,已然觸碰了他作為城主的底線。
“人族曾經有過一句老話,叫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看來這嘎謝偉似乎已經忘記了他是如何走到如今這個位置的了。”
通州城主冷哼一聲,眼中閃過一絲寒芒。
在他看來,君臣之間自有分明的秩序,嘎謝偉此舉無疑是對他權威的公然挑戰。
聽到通州城主的話,潘高江心中一動,但他裝作沒有聽見的樣子,神色依舊平靜如水。
他深知此時最好的應對便是保持沉默,以免卷入城主與嘎謝偉之間微妙而危險的關系之中。
而在城主座位旁邊的一名老奴,則微微地皺了皺眉頭。
老奴跟隨城主多年,深知城主的脾性,嘎謝偉此次的行為,恐怕會為他自己招來不小的麻煩。
但老奴也明白,自己身份卑微,這種事情輪不到他置喙,只能在心中暗自嘆息,擔憂著通州城未來的局勢是否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復雜動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