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是這么想的,”朱由檢端了茶盞飲了一口說道:“大明需要有手藝之人,這次科舉,工科不也要選拔人才么,待選出來之后,便授予職位,順便入學校教授技藝!”
這是要培養匠人啊!
文安之想起王徵、畢懋康和薄玨幾人,他們被陛下授予官職,可不就是因為其技藝,可光靠他們幾人,委實也太少了些。
可是,還有個問題!
文安之抬頭問道:“陛下,束脩如何算?匠人多為貧苦出身,他們要學技藝,可交不了一百兩的束脩啊!”
“朕知道,匠人學藝,不收束脩!”紈绔所交的學費想必也能維持這兩所學院的運轉了。
“姜卿,”朱由檢看向姜曰廣,“你提督四夷館,若有興趣教授番文的夷人,朕允他們入國子監,除了語言文字,隨便教什么都好,但是,他們在教授時,必得有懂番文之官員從旁監督!”
“是,臣遵旨!”姜曰廣也算知道皇帝叫自己來是為了什么了,對于這事,他沒有什么異議。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曉夷人語言文字,乃至風俗文化,對于同其通商交流都有好處,況且陛下也考慮周全了,有官員從旁監督,想必夷人想要鬧什么幺蛾子也鬧不出來。
文安之和姜曰廣剛告退,黃道周跟在太子朱慈烺身后就進了殿。
“瑯兒來了?”自開了年,朱由檢還未讓朱慈烺協助理政,今日見他自己來了武英殿,自然而然得讓王承恩將桌上的折子搬到了旁邊小桌上。
王承恩忍不住腹誹,陛下這也太欺負人了,太子可還小呢!
可看太子面上卻是露著笑意,絲毫沒有勉強,王承恩只好在心中喟嘆一聲,還就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朱慈烺在小桌上坐了下來,一邊翻看著折子,一邊拿著筆像模像樣得寫著建議,朱由檢看了一會兒,見沒什么問題,這才看向黃道周問道:“石齋先生何事找朕?”
一聲石齋先生,讓黃道周心中極是熨帖,他臉上帶著恭敬的笑意,從袖中摸出一本冊子說道:“陛下,各科的試題已是都送了上來,請陛下過目!”
王承恩忙將冊子取了呈給皇帝,朱由檢翻開,當先便是正規的八股,中規中矩的題目,朱由檢當即取了筆便劃了去,繼而在旁寫道:
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造就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
朱由檢寫的這道試題,不是他自己想的,而是光緒三十年,最后一次科舉的試題。
其主旨便是造就人才為眼前最急,培養政治、軍事、經濟、法律、外交等專業的人才,才能發展國力。
眼下大明也是如此,人才不均衡,導致政治人才輩出,可在其余方面,就是薄弱得很了。
朱由檢也想看看如今這些士子的態度,對于招賢納士有何見解。
朱由檢停了筆繼續朝下看去,法科的試題是范復粹出的,沒什么問題,算科是鄭三俊給出的,朱由檢看了也沒什么問題。
看到工科,朱由檢又皺了眉頭,蔡國用出了兩題,讓參與考試之人任選其一,第一題問了如何提高金銀純度,第二問了屋檐建造。
朝廷的匠人可不止涉及金銀制造和建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