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祿,俸是指銀子,祿是指祿米,也就是說,除了發銀子,還發糧食,可后來,朱元璋搞了個折色,就是將糧食換算成銀子發給官員,這樣就省去了運送糧食的費用。
當然,也不是全部折色,只折一部分,一般來說官員的品階越高,折色的比例就越高,一二品官員的折色達到百分之六十,而八品只八分之二十折成白銀。
銀子是按月取的,糧食卻是半年或者一年一發。
這個做法看起來并無不妥,可實際上,從明初到明末,卻是已經翻天覆地。
明初的一兩銀子可以買一石糧食,但到了萬歷年間,一石糧食需要四五兩白銀才能買到,物價漲了,可官員的俸祿卻是沒有變化,這樣就等于是工資縮水,開始有人吃不起肉,甚至吃不飽飯了。
明代一品月八十七石,年一千零四十四石,這是什么標準呢?折成銀子則為五百二十二兩,而且這五百二十二兩,到手的可能還不及二分之一,換作現在也就一年四五十萬的收入。
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到正七品官吏,年俸祿才九十石,折成銀兩不過四十五兩。
而這些俸祿,不光是養自己,還得養一大家子人,有些衙門里不在編冊上的小吏雜役,也是得靠自己的俸祿出錢。
對比唐朝,唐代官員俸祿除了祿米和錢,還有人力、職田、月雜給等。
打個比方,唐朝正三品京官,每年祿米四百石,職田九傾,雜役三十八人,每日發常食料九盤,包括:細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醬四合,醋四合,瓜三顆......大概約合每月八千文。
此外,每年還有不定期的賞賜,布、棉、絹、炭火等實物,官員退休,朝廷給全祿,還能有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一品大員的收入換作現在的銀子,一年近兩百萬的收入。
這么一對比,就知道明朝官員的收入實在是低了,所以才會從各處薅銀子,各種巧立名目得朝底下要錢。
對于貪腐,朱元璋曾經設了嚴酷的刑罰,只要貪污六十兩銀子,就是犯了大錯,便要受刑,剝皮揎草、五馬分尸、凌遲處死等。
剝皮揎草就是將人皮完整得剝下來,而后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門口或者當地土地廟的門口,用意警示繼任官員,切勿貪贓枉法。
可饒是如此,明朝的貪腐卻是與日俱增,官吏們怕歸怕,貪,還是要貪的。
為什么?
因為窮啊,朝廷的這些俸祿壓根不足以養家糊口,更別說還有衙門的雜役了。
罰,只是一個手段,罰的目的是要減少貪腐,朱由檢也是罰過了,震懾的目的有了,可從現在來看,收效甚微,所以朱由檢的想法不再是罰。
“朕這幾日想來許多,”朱由檢緩聲開口道:“諸位卿作為朝廷肱骨,為朝廷兢兢業業,朝廷若是薄待你們,朕心中也過意不去,所以...”
朱由檢看著茫然的大臣說道:“朕決定,給諸卿們,漲俸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