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臚寺卿唱完,就見隊伍的中間站出來了三個人。
是的,前三甲會試的成績中不溜秋,連前十都沒有,可殿試卻成了前三,這多少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說連中三元這種微乎其微的事了,但怎么也都靠前吧!
三人俱是二三十歲的年紀,臉上神情也是微妙,帶著點不可思議,還帶著點激動興奮。
李信能過會試已是驚喜,如今還成了前三,他頓時有種天上掉餡餅的感覺,只覺得荒謬。
侯方域倒是篤定,端著平靜無波的神色走上前去,另一個叫張履祥的,而立之年,自是沉穩,卻在走過劉宗周的時候偏頭看了他一眼。
三人在御座前站定,躬身行禮道:“學生李信(侯方域、張履祥)參見陛下!”
李信,朱由檢在貢院見過,他目光移向另外兩個,侯方域二十出頭的年紀,一表人才,難怪能讓秦淮八艷的李香君一見傾心、念念不忘。
另一個張履祥,便是寫江南農田之人,朱由檢后來看到他名字,才想起這個人來。
張履祥參照《沈氏農書》作了《補農書》,其書重視植桑并兼顧水稻盛產,對于耕種、養蠶、養魚、釀酒甚至養豬羊和農家經營、農家生活技藝都有記述。
當然,現在張履祥還沒有得到《沈氏農書》,也還沒寫《補農書》,可他此時對于農田治理的經驗,足以讓朱由檢驚艷。
“張履祥,”朱由檢開口道:“江南農田之論,朕看了,不是紙上談兵!”
張履祥忙躬身道:“是,學生父母皆亡,只有一個兄長,守田度日,閑暇之余教習童生,也會帶他們親自種田!”
朱由檢點了點頭,這個張履祥在明亡之后便隱居教書,在教學之余便會親自干些農活,還經常會向老農請教問題,農忙季節,據說他最擅長的事修剪桑樹,連有經驗的老農也比不過他。
實踐出真知啊,亙古不變的真理,張履祥沒有讀書人的傲氣,愿意沾染一身泥,卻也使他在今日憑借農事的經驗站到了皇帝面前。
“李信,朕且問你,若大明要攻打建奴,該如何布置?”朱由檢轉向李信,問了一個讓眾人很是吃驚的問題。
可這問題也給了文武百官一個信號,皇帝這是將攻打建奴放在心上了,不再僅僅是防御的問題。
李信也沒想到皇帝會問自己這個,他想了片刻,開口道:“首先,得平息流賊......”
李信說完,朱由檢點了點頭,這和楊嗣昌的觀點如出一轍,不同的是,這次該朝廷主動掌握局勢,而不是被動地在流賊和建奴中二選其一。
“待境內安定,學生以為,海陸同時攻襲,先克皮島,皮島可牽制建奴,也可騷擾建奴,更可以斷了建奴和朝鮮聯系,朝廷輜重,也可走海上運送,方便快捷......”
“重新修筑關寧錦防線,拉攏蒙古,以薊鎮放蒙古三十六部,以廣寧堵建奴繞西破薊鎮之路,同時保證海路補給安全......”
“蒙古已是投靠建奴,如何拉攏?”朱由檢又問。
“蒙古表面投靠,實則不定,比如蘇布地在建奴要求攻打我朝時,他卻讓自己兒子固魯思齊布代替,并要求他在遵化停止作戰!”李信沒再朝下說,朱由檢已是懂了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