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這山屬大別山余脈,地處淮北平原與大別山的過渡地帶,大小山峰三百多座,是南直隸徽州壽縣城北諸山其一,西北有淝水繞八公山入淮,又稱為肥陵山。
這里山野蔥蘢,松桂競榮,連綿的山林可以掩蓋一切跡象,而這里又處于中州咽喉,江南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壽州鄉土志》說:“壽州當長淮之沖,東距東淝,西扼淠潁,襟江而帶河.......南人得之,則中原失之屏障;北人得之,則東南失其咽喉。故楚人即盡大江之南,欲窺中原,遂遷都于是,以為進取之資。”
這么一處重要之地,歷代朝廷自然看重,大明也不例外,此時這塊地方駐扎的是秦良玉的兒子馬翔麟和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
去年的叛亂,秦良玉親自領兵堵在淮河,以防止革左五營北上支援張獻忠,也警惕張獻忠帶兵朝川蜀去。
誰知,革左五營和秦良玉交了幾次手,發現實在無法北上,索性龜縮進了八公山,再也沒想過北上一事。
而張獻忠戰敗失蹤的消息傳來之后,秦良玉便命自己兒子和侄子留下,自己回了四川。
除了馬翔麟和秦翼明,李自成也在。
他從太原出來,一路搜尋張獻忠的蹤跡,直到西寧衛,再往北就是蒙古草原,李自成轉而朝南,一路到了八公山下。
一路上,李自成是準備去四川的,他想來想去,張獻忠極大可能入蜀,可劉宗敏卻是給了他不同的建議。
張獻忠兵馬在太原已是打散,就算一路重新召集人馬,入蜀也是困難重重,而革左五營在江淮,以張獻忠心性,說不準就會投靠革左五營,謀定而后動。
李自成采納了劉宗敏的建議,帶著人馬駐扎在了八公山下。
可半年過去,進山搜尋了幾次,別說張獻忠的人影了,就是革左五營,也藏得嚴嚴實實,絲毫不見蹤跡。
八公山中物產豐富,就算沒有糧草送入,他們也少不了吃的。
難不成要在這里等個三五年不成?
李自成可沒這個耐心,況且,旁邊還有秦良玉的人馬等著呢,若是讓他們先抓到了張獻忠,自己豈不是又白忙一場?
也不知道這些白桿兵留在南直隸做什么?南直隸兵部尚書也不讓他們趕緊回去!
可李自成卻也清楚,革左五營少說也有二十多萬人馬,若是少了秦良玉的人,自己這些曾經是羅汝才的七八萬人,也是少有勝算。
李自成站在營地前,江淮的倒春寒讓這他仍舊穿著襖子,一雙眼睛瞇著,盯著前方縱橫的山脈。
身后腳步傳來,劉宗敏拿著一個燒餅,遞給李自成,“將軍,吃些東西!”
李自成接過燒餅咬了一大口,咽下后問道:“還沒有消息?”
劉宗敏搖了搖頭,繼而反應過來自己站在李自成身后,他該是看不見自己動作,才開口道:“還沒,入山尚且要一段時日,還要找到人,再要勸服,怕沒有月余,不會有結果。”
十日前,李自成命李來亨帶五六個人進了八公山,目的是去見爭世王藺養成。
藺養成作為革左五營之一,也是李自成的陜西老鄉,對上老鄉自然能好說話一些。
他命李來亨勸降藺養成,想從內部瓦解革左五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