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火災中,雷擊引發占了半數,記錄在案的雷擊引發的火災就有三十四起,而三大殿位于南部空曠區域范圍,且體量高大,更容易接雷。
是以,朱由檢要同工部商量的事,便是如何防雷。
“陛下,大殿上方鴟吻、雷公柱都有防雷功效,還要如何改制?”馮巧不解。
對于雷電,古人并沒有科學認識,才會以為雷火是“天火”,意味天降懲罰。
永樂十九年的雷擊大火,朱棣就認為是“天譴”,不僅不敢重修三大殿,而且被迫下詔“求直言”,對火災的檢討,差點動搖朱棣執政的合法性,之后的紫禁城主人也都諱言天火。
而馮巧口中的鴟吻和雷公柱,對于防雷卻是沒有多少作用,更大的或許只是一種祈福。
紫禁城中重要建筑的鴟吻端部往往安裝鐵鏈,一端固定在正吻上,另一端固定在屋檐部位的瓦壟上,古人認為這樣的設計利于避雷,事實上,鐵鏈反倒更容易吸引雷擊。
再說雷公柱,工匠在攢尖類建筑的木構架頂部安裝一根立柱,下部落在一根木梁上,在廡殿類建筑正脊端部的正吻下方安裝一根立柱,下部亦立在一根梁上,上部則支撐木構架端部挑出的脊檁和兩邊的由戧。
這些立柱便被稱為雷公柱,支撐雷公柱的大梁則稱為太平梁,這些也是工匠應對雷擊的措施,希望雷公柱、太平梁護佑建筑免遭雷擊。
事實上,雷公柱也是木材,木材是絕緣體材料,雷公柱不可能防雷。
三大殿的建筑結構不可能讓雷電避開,只能盡量將電流引到地上,便如避雷針,主動引雷,然后安全泄地,而不良接地則會導致側擊,紫禁城皇極殿歷史上七次側擊事故均因接地銹蝕。
朱由檢同馮巧簡單說了導電的問題,見他面露怔愣,看樣子并不理解,便也不再多言,只道:“你回去后自可做實驗去,看看雷公柱和太平梁這些木頭到底能不能防雷。”
馮巧忙應下,繼而又聽朱由檢道:“不過得注意安全!”
“是,臣遵旨!”馮巧躬身應下,見朱由檢沒有什么再吩咐他,便行禮告退,離開了武英殿。
范復粹同鄭三俊沒有離開,他們知道陛下說的不會是假,但卻也是不明白其中道理。
“鄭卿,你先同工部商議著,看要撥出多少錢來重修廊房和硬山頂屋舍,之后防雷如何改,等工部想明白了再來同朕說!”
看樣子皇帝不想多言,范復粹并戶部、工部尚書也便告退,武英殿中朱慈烺卻是突然開口,“父皇,為何雷公柱、太平梁不能防雷?成祖帝時便是這么做的呀?”
“成祖帝就一定是對的嗎?”朱由檢這話很是大逆不道,說完后果真見朱慈烺的眼睛閃爍著驚駭,不過很快也就平息了下來,自己父皇大逆不道也不是一日兩日了,祖制都改了不知道幾次,想來也是太祖托夢的緣故,才讓父皇膽子這么大。
因為太祖也并沒有在夢里責罵父皇,反而還給他警示和忠告,想來太祖是認可父皇的。
朱慈烺如此安撫好了自己,點頭符合朱由檢的話,又問道:“父皇可有主意?要如何才能防雷?”
朱由檢見朱慈烺一副好學的模樣,放下手頭奏本,朝他招了招手道:“來,父皇給你上一課。”
朱慈烺聞言立即興奮起來,起身走了過去,只見朱由檢取了一張白紙,繼而將其撕碎,拿出一塊絲帕和一塊琥珀遞給朱慈烺,“將二者摩擦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