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特色鍋有好幾個了。
之前徐春嬌上京都時就折騰回來一個吃涮羊肉的銅鍋,留了個燒炭的位置。
這個電搪瓷爐走電,好處就是味不沖。
老牛家一塊吃飯時整得最多的還是大雜燴,說得好聽點就是火鍋,肉往鍋里倒煮開,想涮什么菜就涮什么菜。
也會做飯,燜飯,雙蒸飯和鍋巴飯都可以。
以前做雙蒸飯是因為糧食太少不夠吃,現在是因為天氣熱家里愛拿米湯當水喝,再者牛桂枝說著留點米湯回頭漿洗她那幾套帶回來的行頭用。
人跟著公家團出去國外考察的時候,天天晚上都得去借熨斗,借不到的時候就煮點米湯。
的確良的衣服洗干凈以后經過米漿涮一片,曬干了那叫一個挺括呦。
老姚頭和老徐家今兒都來了,誰都是見縫插針的坐。
這里頭只有牛桂枝是剛回來,聽見誰說一句話都得追問幾句,連孩子們討論功課都得參與下。
大妞和牛建國都上初一了,一個依舊在城里,一個在公社初中直升。
兩孩子可樂意人家追問自己的初中生活了,可開了個頭就被牛翠蘭接過話頭。
也不知道該說這一批孩子幸運還是不幸,最近剛通知初中課本大改革,可能是兩年后,也可能是三年后,到時候就不是這一批教材了。
教育局那透出點消息,往后甭管公社學校還是子弟學校都得統一教材。
上了初一,學生也統一學習語文,數學,英語和思想政治。
還得學副科,歷史,地理,生物,音樂啥的。
等到了初二把物理和幾何放到主科里,初三加化學成主科。
還聽說學科也細分了很多,比如生物就分了三冊,初一學植物學,初二動物學,初三是生理衛生。
牛翠蘭當了那么些年老師,思想其實有些保守,打聽過生理衛生學啥時沉默了一會。
偏偏是她自己挑起來的話題,其他人就得問生理衛生說些啥?
牛翠蘭還沒說話,姚家旺已經指著墻上兩只西瓜蟲說:“他們正在結婚。”
大人往小孩手指的方向看了下,就是兩只蟲交配。
姚家旺很篤定說,“下面那個是媽媽,上面那個是爸爸!”
所有人目光‘刷’的下看牛桂枝。
正主更吃驚。
幸虧她當寡婦那么多年了,不然都說不清楚。
也虧得小孩子又加了一句,“姐的老師說的,媽媽通常比較大,爸爸通常比較小!”
從老師那聽來又轉述給弟弟的大妞聞言點了點頭。
牛桂枝順勢問問兒子開學感覺怎么樣啊。
姚家旺正小心捅煮熟的雞血,把里面滾燙的湯汁給逼出來,說:“我沒去上課啊。”
大妞也說:“姑,家旺沒報名。”
老姚頭可憐巴巴的看著兒媳婦。
那會報名時親家母不讓大孫子報名,說沒必要時他的天都要塌了。
牛桂枝也挺意外,必須追問親媽一句為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