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樸廷桓始終堅信首輪的失敗只是意外,他承認林若很強,但實力遠不至于和他拉開顯著的差距。
所以他倆之間還是五五開,影響勝負差距的因素只能是對局的臨場表現。
時候一到,隨著裁判提醒,雙方各按下時鐘計時,拉開戰局。
開局兩邊前四手形成了非常積極的對角形布局,角部控制與邊線擴張的競爭成為了主要內容。
由此角部大戰不可避免,在左上方走出不痛不癢的兩分定式后,左下方成為最前沿的戰線。
第十七手,黑棋,夾。
林若率先出手,打出意有所圖的想法。
這一次沉著冷靜的樸廷桓在靠完之后扳入,極力促成左下方再度形成簡單明了的定式,而不是選擇與林若正明硬碰硬。
樸廷桓的風格并不是什么保守型,更不是進攻型,他最強的地方在于靈活的轉變能力。
而中盤的強大爆發力則成為了前期講究靈活性的重要原因。
所以樸廷桓準備以柔克剛,盡量保持前期的穩定,如果可以他希望能夠到一百手的中盤再進行發力。
免得重蹈覆轍上輪前期發力過狠的失誤。
定式過后,白棋在上方輕輕跳起,以俯瞰全局。
此時的林若細看了下,心里思量著眾多可能中下哪一手最好。
他能做的很多,右邊拆二或者肩沖,甚至于效仿一手跳起,這些都是不錯的前期節奏建立點。
都很好,所以回神過來的林若選擇了第四手,要走就走最有戰略意義的,直接在自家黑棋旁小飛。
這手棋走完過后,樸廷桓腦海里蹦出的第一想法就是在下方逼住,既補強右邊底部的大飛角,又威脅兩顆黑棋其中的眼位。
“不,這小子應該是又在釣我。”
覺得沒這么好走的樸廷桓深度觀察了起來,發現他逼的話,如果黑棋立馬去左邊靠出作戰,那么局面就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賺了。
以林若的思維肯定會大幅度從上方斷擋,左邊地帶黑棋模樣怕不是又要在交換中膨脹起來。
而下方因為黑棋四路有子,對白棋的夾擊威脅仍在,突然的布局之間苦戰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絕對不能這樣走。
倒吸了口冷氣的樸廷桓沒想到林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已經在給他挖坑了。
穩而行之下,白棋最終沒有理會右邊小飛的黑棋,而是在左邊打吃,做自我陣型補強的一手。
林若的黑棋則順理成章在無人看管下,于中下方三線搶到一個好點。
一個穩左邊陣型,一個突中間,兩邊在這幾步上斗了個旗鼓相當。
唯一的差別就是,樸廷桓在這兩步過后得到了先手,做出了在右上方飛棋的好試探步子。
趁樸廷桓還在右邊試探,準備進攻的林若直接在上方左邊連壓,再明確不過要擴張左邊陣勢。
進攻永遠是比防守更有壓迫性的,而林若壓的就是樸廷桓,要讓他主動過來吃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