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災難持續半年多,溫度下降到零下六十多度。
藏地范圍內山多海拔高,山峰的積雪早就覆蓋住山體表面,雪崩的次數也不是一次兩次,但延綿十幾里,甚至是幾十里的超規模雪崩,絕對是避難基地頭一次遭遇。
一座山峰發生雪崩,很正常。
那些食肉的巨型生物遷徙或狩獵,就有著極大的概率引起小規模雪崩。
避難基地的士兵跟工作人員對雪崩災難,已經見怪不怪。
可一座山峰接著一座山峰傾斜的雪崩,他們也是頭一次見,堪比藍水星地殼運動所帶來的災難,甚至,對藏地避難所而言,超大規模雪崩的威脅更大。
“幾十里范圍的雪崩?!”
藏地避難所的氣象部門。
十幾名工作人員看著電腦上的雪崩模擬數據,心臟輕顫。
這是災難以來,他們見識到規模最大,波及范圍最大的雪崩。
哪怕身處地下生存城市的安全建筑,隔著電腦屏幕,通過程序模擬地面的雪崩,都能產生一種窒息感,大腦浮現出一座座山峰傾瀉積雪,鋪天蓋地翻涌的畫面。
幾十公里的范圍。
不管是徒步,還是駕駛裝甲車,都不可能逃脫。
“外面的巨型生物暴動了?”
“不知道,引起雪崩的最先震動源不在基地附近,來自東南方向。”
“東南方向?”
“我記得災難初期,東南方向的地帶是巨型生物活躍地帶。”
“后來,為避免外出的士兵跟幸存者遭遇到巨型生物,道路管理部門在規劃主干道路線的時候,直接就不考慮東南方向的道路,怎么引起大規模雪崩的?”
“......”
如今,地下生存城市各部門進入正軌,不需要再日以繼夜的盯著項目。
氣象部門的工作性質也有點特殊,忙的時候非常忙,閑的時候又非常閑。
不管是忙還是閑,平時基本要坐在崗位上,觀察跟記錄著數據變化,偶爾才能跟同事聊聊天。
“或許是外來幸存者,引起東南方向巨型生物的暴動?”
“嗯,不排除野外聚集地的初境幸存者,誤以為東南方向是進藏的通道路線,然后遇到巨型生物,爆發戰斗。”
“外面的初境幸存者實力偏弱,不太可能引起太多巨型生物的注意吧?”
“誰知道呢,誤打誤撞也有可能導致大規模雪崩。”
“估計是......”
“......”
在南方避難基地尚未經歷植物寄生孢子事件前,藏地避難所的初境幸存者數量最多。
十幾名工作人員對野外有初境幸存者存活的消息,絲毫不覺得意外。
即使是避難基地內,也有人在突破到初境后,選擇帶著幾個親朋好友到野外生存,脫離基地的束縛,建立小型聚集地,以狩獵巨型生物或搜刮超市的物資為主。
“大家安靜一下。”
負責人站起身,示意眾人安靜。
也不等所有人安靜下來。
直接道,
“關于超大規模的模擬雪崩數據,已經上傳給信息部門的同事,很快,上面就會下達指示,大家做好通宵工作準備。”
“是!”
眾人不再閑聊。
回到各自的崗位,認認真真整理數據,檢查前面的數據有沒有問題。
幾個生存積分較為富裕的中高端技術員,更是跑到外面售賣機購買幾罐紅牛,做好通宵工作的準備,以免半夜的時候精力跟不上,犯困打盹,耽誤避難基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