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嫂派人從南邊送過來的禮。”祖母笑著,拿了禮單給駱寧瞧,“禮金就有一千兩,她著實用心了;她娘家也來送禮了。她不在京城,我們兩家來往也不斷。”
駱寧笑了笑。
大嫂溫氏本就聰慧、睿智。
她娘家與駱家結親,結的是兩姓之好。駱家如今又有雍王府這門姻親,大嫂娘家不可能跟駱氏鬧翻,只會更親近。
“大嫂可好?阿欽好嗎?”駱寧問。
祖母拿了一封書信給她:“跟著禮單一起寄過來的。你大嫂與阿欽都寫了。”
一封信里,兩頁紙。
大嫂溫氏字跡娟秀,一頁紙寫滿了,事無巨細交代她在南邊的情況,還提了駱氏宗族兩件大事。
駱立欽也寫了信,不過字跡稚嫩潦草,估計是大嫂口述他寫的,全是請安、報喜等話,不超過十行。
“真不錯。”駱寧笑了笑,“阿欽能寫這么一封信,長大了。”
“你大嫂教得好。孩子像她,性格、心氣都像她。”祖母說。
駱寧握住了祖母的手。
祖母是個溫和的好人,愿意把人往好處想,從不猜測駱立欽將來像駱寅怎么辦。
她只是懷著美好憧憬,希望駱立欽身上全是溫氏的好品格。
溫氏是個無可挑剔的好人。哪怕有些私心,也是人之常情。
“等有空了,想去看看大嫂和阿欽。”駱寧說。
二嬸失笑:“你哪里還有空南下?”
駱寧也笑笑。
說完此事,駱寧就把王爺要安排人過來、幫襯駱家辦喜事的話,告訴了眾人。
祖母和二嬸都很高興。
特別是二嬸,她對駱寧說:“我真怕婚禮出岔子,給王爺和你惹禍。能王府的有人來幫襯,再好不過了。”
——與駱宥口吻一樣。
駱家的人,處處考慮駱寧的處境,因為駱寧如今是他們的靠山。
駱寧很欣慰,她并不覺得習以為常。
當時駱崇鄴和白氏也受過駱寧的大恩,卻總覺得理所當然,從不感激她,也不會理解駱寧的難處。
“最近局勢不好,你三叔每次回來都說他緊張,生怕做錯事。”三嬸也在旁邊說。
駱寧安慰她們:“你們照常過日子,多留個心眼即可。”
氣氛溫和。
二嬸抽了個空檔,對駱寧說,“延平郡主府與周家要議親了。”
“真成了嗎?”駱寧笑問。
二嬸笑了笑:“真成了。延平郡主見過了周淮,很是滿意,就特意來拜訪了我。
我帶著她去見了周大夫人,說起此事,延平郡主有意結親,甚至沒對周淮提什么要求。
周大夫人私下里還跟我說,她生怕延平郡主問周淮往后前途,她不知怎么作答。”
駱寧一想,點點頭:“延平郡主是個聰明人。她在我與王爺跟前見過周淮。”
周淮能與雍王同席用膳,還需要多提什么前途?
這不是金燦燦的前途嗎?
延平郡主要是連這點都看不透,才是個糊涂人。
“……那怪不得。”二嬸笑道,“我便說,這世上沒有愚蠢的。阿宥還沒有跟我說過此事。”
駱宥:“我以為周淮提過。”
幾方一對賬,都以為別人說了,結果就是誰也沒說。
“那真是注定的姻緣,這樣都可以成。”駱寧笑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