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洛佳當然沒有聽懂,但也沒有在意,而是正襟危坐,仔細聆聽。
“意思是如果有十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包圍他們,五倍的兵力就進攻他們,一倍的兵力就要想辦法分散他們,相等的兵力就要想計謀打敗他們,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避開他們,實力不及敵人就要避免決戰。”李安然解釋道。
瓦洛佳聽了個似懂非懂,沒有著急反駁,而是頷首示意李安然繼續。
“鮑里斯出動四萬軍隊,對方正規軍加上后備部隊,人數其實也要將近四萬。不去想辦法分化瓦解,反而連偵查工作都懶得做,就這么長驅直入,不敗才見鬼了。”李安然分析道。
瓦洛佳沉默片刻,點頭同意:“的確太輕敵了,以為人家都是非正規部隊,臆測戰斗力低下,結果吃了大虧。”
李安然長嘆一聲,“首戰失利后,嚴重打擊了自信心,軍隊又走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將敵人的戰斗力拔高到了自己都驚懼的高度。”
“是啊,要么狂妄到目中無人,要么膽小到步步驚心,前線指揮員的心理出了大問題。”瓦洛佳理解那些指揮官的心態,失敗會給他們帶去絕對無法承受的后果,這也是首戰失利后變得束手束腳的原因。
“戰爭的勝負往往并不是前線戰斗人員所決定的。為了打這場戰役,鮑里斯在宣傳上是下了功夫的,但遠遠不夠,還不如車臣宣傳更有效果。”李安然繼續說道。
車臣武裝在西方媒體的操弄下,被描繪成民族獨立運動,博取了國際同情。相比之下,鮑里斯政府僵化的宣傳手段效果差了太遠,以至于民間反戰情緒高漲,甚至出現家屬上前線強行召回士兵的情況。
李安然從戰爭預備、錢糧不足、士兵長期訓練松懈、對戰爭內部意見不統一、后勤保障拉胯、導致士兵不滿等全方位做了剖析。瓦洛佳倒是沒想到李安然對戰爭的理解如此深刻,倒也真的聽了進去。
“我倒是覺得如果這場戰爭打輸了也是好事,至少能促進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革,為將來提高軍隊戰斗力打下基礎。”李安然做了最后的總結。
瓦洛佳奇怪地問:“你判定俄軍會輸?”手指指向正在播報的新聞,里面還在播報前線的勝利消息,比如打死了多少叛軍,繳獲多少彈藥等等。
李安然呵呵大笑起來,“輸贏重要嗎?哪怕俄軍打輸了,車臣武裝也攻不出來,頂多回到之前自治的局面。而車臣打贏了這場戰爭,軍心振奮是肯定的,最要緊的是讓西方看到了他們的實力,就能得到更多的援助。只是這個結果,這場戰爭的軍心就有了不同,勝負已分。”
他當然不會說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大量軍火正源源不斷送到了叛軍手里。
瓦洛佳咂摸其中滋味,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聽你這么一說,我倒是覺得很多地方都想通了。”
“想通了嗎?希望你發動的第二次車臣戰役,能夠更順利些,不要再犯一樣的錯誤了。”李安然心中暗想。
是的,李安然不會真的無聊到跟瓦洛佳說些毫無營養的話。他就是要將這次戰爭的教訓一一點出來,讓瓦洛佳記在心里,能順利打贏第二次車臣戰役,從而更快穩固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