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于第四種員工,需要給對方明確的指令,然后看結果就好。
結果行,就讓他做,結果不行,就績效說話,幾次三番不行,可能就需要n+1了。
這種員工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陳默在使用指令和績效策略的時候,本身就是在為優化對方做準備了。
本身這種操作是讓優化員工合理化,“留痕”和“留證據”是過程,優化是結果。
當然唯一需要挨罵的是hr,這種能力意愿都低的員工是怎么進來的是個問題。
而對于第三種員工,意愿度很強但能力不夠的,是需要去教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陳默在部門內部不斷強調案例、分享和復盤的重要性,甚至今年還提高了優秀導師的獎勵。
要知道基層員工是不能指望都由陳默或者其他經理、主管去教的。
但是如果在部門里有一套完整的學習內容和成長體系,那這類員工很容易就能從第三類員工升級到第一類員工的。
再來到第二類員工,能力高意愿低的這種。
那作為就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他為什么意愿低?
其實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一是錢沒給夠,二是他覺得這個事情不對或者不好。
意愿低可能跟“人”有關,也有可能跟“事”有關,但跟他本身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無關。
所以遇到這類型員工最標準的做法是去換位思考和共情對方,然后和對方建立起足夠的信任。
建立起信任以后這類員工會立馬升級到第一類“能力強意愿高”的員工。
但是這并不適用于渡河項目中的業務同事。
因為陳默本質上不是業務部門領導,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去和這類人建立信任關系。
更不可能去改變對方的認知,讓對方覺得“渡河項目”非常重要。
要知道很多時候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可比提升他的技能難多了。
陳默的策略就是先把時間花在第一類的員工身上,等馬來子公司切換時業務同事會加入項目組,他需要的是給這些第一類同事“授權”和“支持”。
授權說白了就是跟他們談使命、愿景、價值觀和目標就好,不用管到具體的任務和操作上。
陳默也不會要求這些人一定要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事,更不會去抓考勤看周報。
再具體一點的操作就是陳默自己把目標定好就行,后續的方法對方去想,如果有什么需求,他無條件幫助和支持。
一句話: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時間給時間,要空間給空間。
他的想法是三步走:
第一步由第一類“意愿高、能力高”的員工去完成馬來西亞子公司的上線切換工作;
第二步再由第一類員工帶著第三類“意愿高、能力低”的員工共同完成中國區的上線切換工作;
第三步則是第三類員工在第一類員工的教導下技能提高以后,成為后期全球上線切換的種子,帶領其他業務同事完成整個切換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