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可能是常年伏案和盯屏幕,他金絲邊眼鏡鏡片的厚度一看就知道是高度近視。
一身簡單的運動裝束顯得很利落,手腕上還有一塊功能復雜的智能運動手表。
卞金鱗的履歷,在華興內部技術圈子里也算得上傳奇(當然沒辦法和老默比。)。
哈工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2010年頂著光環加入華興。
從無線網絡算法的精密迷宮開始,一頭扎進車聯網這片充滿未知的藍海。
沒人比他更清楚這條路上的荊棘與微光。
2009年,也就是他進入公司的前一年,華興內部悄然啟動了一個代號“v001”的預研項目。
目標聽起來近乎科幻:在即將到來的4g時代,探索讓汽車通過蜂窩網絡“對話”的可能。
動機樸素而宏大,就是為運營商的未來鋪路。
聽前輩們說,那時實驗室連雛形都沒有,只有幾個被抽調過來的“怪才”,擠在無線產品線一個偏僻的角落里。
他記得進公司后第一次看到那個笨重的“lte-v2x原型機”完成20毫秒級通信時,項目組長那熬紅的眼睛里迸出的淚光。
20毫秒!
在那個年代,這幾乎是對物理定律的一次挑戰。
2011年,基于原型機的成功,一個更隱秘的“車聯小組”誕生,成員只有五人,他便是其中之一。
他們的第一個硬骨頭,是為奧迪新一代q7定制開發車載網關模塊的雛形——t-box0.1。
那是一個瘋狂的夏天,實驗室里堆滿了奧迪拆解下來的控制器和線束,空氣里彌漫著焊錫和咖啡因的味道。
雖然最終項目因奧迪內部策略調整未能量產,但那些在絕望中誕生的靈感,催生了華興在車聯網領域最早的23項核心專利。
他至今能背出自己主筆的那份專利號:a,《一種車聯網擁塞控制方法》。
那是華興在汽車通信領域刻下的第一個清晰坐標。
真正的轉折在2013年4月。
魔都研究所,一個不起眼的樓層,掛上了“車聯網實驗室”的銅牌。
他作為核心骨干之一,見證了它從無到有。
首任主任由集團一位資深技術專家掛名,但實際挑大梁的是他們這批年輕人。
最初的定位非常明確:做好tier1.5,為車企提供穩定可靠的“管道”,即車載通信模組(t-box)、路由器。
他們像一群精密的手藝人,打磨著連接汽車與數字世界的接口。
第一款真正量產的拳頭產品,是為比亞迪秦d提供的e909t車載4g通信模塊。
當出貨量突破十萬大關的消息傳來,整個實驗室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歡呼。
那一刻,他們總算是真切地觸摸到了市場的脈搏。
他這個核心工程師也順理成章的接任了車聯網實驗室主任的位置。
2014年,一個更具野心的平臺從實驗室的藍圖中走向現實。
那就是oect車聯網平臺。
這是行業首個基于云原生架構打造的車聯網“大腦”,標志著華興從單純的硬件提供商,向平臺級服務商的躍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