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卻很少有人一針見血的點出“師者”的作用。
“傳道受業解惑也……文王之才,經天緯地,可想而知,從今以后,所有的師者都會以這三點作為目標。”
人們贊不絕口。
不愧是古往今來,第一位“文王”,用詞遣句恍若鬼斧神工。
不用說人們都能猜出,單是這一句話,便必然流傳千古,成為名言。
一些人興高采烈,迫不及待的閱讀下文。
而有一些人,則面露異色,心中暗想,為什么文王要突然寫一篇關于“師者”的文章?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在第二段,李講狠狠的抨擊了現如今,不興拜師的風氣,并且直言。
在古代,一些博聞廣見,才高八斗的圣人都不介意拜師,可在今天,一些才學遠遠不如圣人的人,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剛看完這個段落,各方便炸開了鍋。
各個酒樓,到處都是盛贊李講的聲音。
尤其是那些年邁的老者,更是深以為然。
“現在很多年輕人,還未做出一番成績呢,便眼高手低,這個老師資歷太淺,說出去不好聽,那個老師作品不夠,說出去沒面子。”
有人道,“可他也不想想,文王那樣的才子,會收他為徒弟嗎?”
四面八方,熱議不斷,許多人都言之鑿鑿的聲稱,這是李講回京后發現的問題,文院中存在學風不良的情況。
但更多人看完這一段后,隱隱回過味來,腦海里浮現出一個猜測,卻又不敢肯定,于是只能往下看。
“圣人無常師……古人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一刻,不知道多少人看到了這一段,忽然間,福靈心至,口齒生香。
一群人揉搓眼睛,震驚不已,因為看到紙頁上,每一個文字都綻放出一朵墨蓮。
字字生蓮。
這是……天下知的異象!
“大唐文相,果行育德,克己奉公,襟懷坦白,言傳身教,可以為師矣,特作《師說》以貽之。”
此句一出,整個洛陽,整個大唐,直接炸開了鍋。
八方嘩然。
“原來,文王早就知道了……”
人們神情復雜不已。
一群人感到羞愧,原來在李講的心中是這樣想的,聞道無先后,事業有專攻……
原來在李講的心中,文相一直是他的老師。
可他們卻因為文相的成就不如圣師,一直阻撓他的雕像進入文王廟,導致這個紀念李講的地點遲遲不能竣工……
文相府。
文嘉譽如同一只利箭般沖入書房。
“父親!父親!你看到了嗎?文王為您寫文章了!”文嘉譽激動不已。
“不過是一篇文章,你何至于這般大驚小怪?真是不成體統!”文相被他嚇了一跳,手中的紙頁飄了下來。
“這……這是……”
文嘉譽仔細一看,大吃一驚。
這竟然是《師說》的原文,文王府竟然在《長安報》登報的時候,將原文送了過來!
而文相剛才,是打算將這篇文章裱起來,掛在書房里。
文嘉譽的表情一下變得耐人尋味起來,心想,你都快把這文章供成傳家寶了,居然說我大驚小怪,不成體統……
自己的兒子,身上有幾根毛文相都清楚。
一看他這副表情,文相便怒不可遏,直接將其轟了出去。
等書房里又空了下來,文相便又拿起了那篇文章,用手指輕輕的摩挲。
他安靜了許久,忽而又將其放了下來,搖頭失笑道。
“真當老夫稀罕你的文章?你能活著回來,就已經是最大的禮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