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這個不能稱之為找你處理朝堂上的事兒,只能算作是工作交接嘛。
畢竟之前你是在負責這個事兒,也是你提出來的這個事兒,現在你當然也得管呀。”
朱允熥說:“呵呵,反正解釋權在你這兒,你需要我的時候呢就讓我來,不需要我的時候呢就說讓我不要處理朝政,太雙標了呀,難怪你叫朱標。”
朱標也聽不懂這話呀,還以為朱允熥夸他呢,就說:
“你別管你爹我叫啥,就說這事兒咋處理吧?”
而也就是這個時候,系統提示音響起:
“叮,新任務發布,請主人發布航海計劃,計劃包括:商貿往來、帶回紅薯、玉米、土豆種子。完成任務,可隨機復活一人!”
朱允熥聽完系統給的任務,頓時就樂了,還是得系統啊,想的就是全面。
本來朱允熥當時搞這個項目,就是想要將鄭和下西洋這個事兒給提前了。
這鄭和就是現在的小太監馬三保,是朱允熥從朱棣那兒要來的。
之前就讓戶部、工部配合起來,跟馬三保以及其他的一些航海方面的天才,了解海上以及海外各國的一些專業人士,組成了這么一個團隊來負責這個事兒。
其主要目的,說是為了要打通大明與海外各國的商貿,讓海外各國的經營以及一些好的物品,大量的涌向大明。
但真正朱允熥著急想做的,其實就是想要將海外的紅薯、土豆、玉米,這三樣解決老百姓溫飽的食物,給帶入到大明來。
現在的明朝百姓們,雖說日子還行,可也只是基于古代的基礎,能勉強吃飽,餓不死。
老百姓生活,無外乎于衣食住行。
這穿的,朱元璋早期就發過命令,讓大量種植棉花,曾一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百姓們能夠穿暖的這么一個需求。
而后面朱允熥更是下命令,把閑置田地必須用來大量種棉花,強制性的來種棉花,來保證百姓們有足夠的棉衣穿,能夠安穩過冬。
這穿衣服的問題,可以緩緩解決,靠棉花和種植棉花解決。
那這次怎么辦。
現在的稻米產量極低,并不是雜交水稻長出來的稻穗不多,結出來的糧食也不多,產量不足以養活這么多人。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海外,把產量更高,更方便種植的糧食種子給帶回來。
毫無疑問,紅薯、土豆、和玉米這三樣絕對是在古代解決糧食問題的好東西。
它們不僅耐旱耐澇,而且好種植,產量還高,這個時候的大明還沒有這些東西,可是海外有啊。
所以得去把這些東西帶回來,解決百姓們吃飯的問題。
而在解決百姓們吃飯問題的同時,團隊也可以在各國去與海外各國達成商貿往來,讓他們見識到大明的物產豐富,和一些好的東西。
然后讓他們的商人漂洋過海,來大明大量購買這些東西,然后帶回去。
或者同時把他們那些國家的好東西帶到大明來,然后賣給大明的百姓。
所謂的商貿往來,只是通過金錢,讓你這邊的好東西流向我這邊,我這邊的好東西流向你這邊。
通過金錢的流動,實現好東西共享。
這樣一來,互相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
否則光有錢,而沒有物資,沒有物產,則沒有絲毫的意義。
朱允熥作為一個穿越者,他尤其明白這一點。
在古代,一個家產萬貫的大官,也未必有他穿越之前的那個世界一個普通家庭吃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