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臉色難看至極,狠狠的盯著朱棣。
他覺得這朱棣怕不是故意的吧,又冒充自已的祖宗,又來揭自已的痛處,這是想干嘛呀?
他朱祁鎮的雖說在位期間,干了一件糊涂事兒,導致他一世英名毀于一旦,可他后來復辟再次坐上皇位之后,那也是痛定思痛相當后悔。
所以勤勤懇懇努力勤奮的來彌補自已曾經的過錯。
那之前做的那些錯事,也是他這輩子心中永遠的痛,永遠都在彌補的過錯。
現在倒好,被眼前這個冒充自已祖爺的家伙提出來,要用來羞辱他嗎?
這還得了?要說這朱祁鎮,他其實并不能算是一個徹底的昏君,也并不是一個無能之人。
相反他能力其實不弱。
在他在位的期間,曾一度減免賦稅,還向各地賑災,一系列的政策也都還不錯。
可以說呀,要是他就這么安安穩穩的在朝廷里坐著,當一個守成之君,很可能會在仁宣之治之后開創一個盛世,起碼也是中興之主。
畢竟有史料記載,朱祁鎮當皇帝期間,是明朝歷史上米價最低的時候。
起碼在這期間,老百姓們吃米是完全不成問題的。
這民以食為天,能吃飽肚子,米價這么便宜,便足以說明當時的太平社會,對于基層百姓來說有多么的美好。
可偏偏這家伙適合文治,卻偏要去搞什么武功。
偏要學自已的祖爺和太爺爺,上陣殺敵,征戰天下。
偏偏身邊又有太監各種誤導他,再加上部分文官誤國。
把這位本來在朝堂上可以有一番大作為的皇帝,硬生生的給坑了。
導致后面被敵人弄到草原上去留學。
后面又將他帶回來挾持他,用以叫開城門!
可以說這兩件事情,在他皇帝的角度,為大明丟盡了臉。
可實際上也僅僅只限于丟臉,對大明的朝廷沒有太大的影響。
因為大明的朝廷有扶持的另一個皇帝,也就是朱祁鈺。
而對大明的百姓更是沒有太大的傷害,畢竟盡管發生了這幾件大事,可是大明和草原的矛盾依舊只是控制在北方。
以至于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南方江南之地等等還豐收了幾年。
絲毫沒有影響百姓們的生活。
只是從國家層面來講,皇帝被抓到草原上去,后面草原上的人,帶著皇帝來叩叫城門等等,確實很丟人,很讓國人抬不起頭。
所以朱祁鎮在他的錯誤上,往嚴重的說就是辱了大明朝,影響了國運。
往小說,就是他自已被當成的俘虜抓走了,然后別人又逼他,用他皇帝的身份來叫門。
但是要說他對當時的百姓,帶來了什么災難,那幾乎沒有。
所以天下間的百姓對朱祁鎮,或許沒有那么的痛恨。
但是大明的朝廷,卻因他丟失了顏面,大明皇室也因他抬不起頭,非常的屈辱。
站在朱元璋朱棣這些老祖宗的角度,那朱祁鎮,這個被擄走當俘虜的皇帝,這個被敵人用來叫門的天子,絕對是巨大的恥辱。
這就是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觀點不同。
站在百姓的角度,朱祁鎮做的事情太過分,沒有傷害到他們,那其實也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