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說話,宋英立刻聽出,他是那位嘉獎劉三嬸夫婦的荒唐胡知縣。
須臾,一位身穿繡云雁補子官袍的四十多歲男子從轎內出來。
相比胡知縣,這位吳提學溫文爾雅,非常有讀書人的氣質。
待一行人進入社學安坐,里長忙示意早先安排好的人員,上前端茶送水。
喝過茶、略潤潤喉之后,吳提學望向眾人道:“朱子有云,三代之隆,其法浸備,然后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吳提學這番話出自大學章句,宋英曾聽袁清背過,也大概知道意思是:從夏商周三代開始,先祖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
為了傳授這些經驗知識,從王宮國都至普通街巷,都設立學校;八歲的孩子,無論王公貴族的子孫,還是他們這些老百姓的子弟,都可以進入小學,學習待人接物以及禮樂射御書數的基礎知識……
總之就是勸學的話語。
果然,吳提學掉完書袋,將村民們弄得云里霧里之后,開始總結陳詞:“此次天子令本官督學本省,凡社學師生一體考校,務求明師責成。同時也從民間舉賢任能,不可令賢良遺落于鄉野。”
這話一出,宋英看見不僅是學童,連張秀才都有些躍躍欲試,完全不見了方才的清高勁兒。
也對,遇見一個一句話就能改變你一生的貴人,誰還能按捺住,不竭力展現一番自己。
況且,這個展現還是受上面鼓勵的。
胡知縣身體微微前傾,恭敬道:“提學大人所言甚是,想來清化里人杰地靈,必不會令大人失望。”
說著,他望了眼站在吳提學身側的一位錦衣公子,似是意有所指。
吳提學捏須頷首,望向袁清等學童,問道:“社學中的弟子都在此么?”
張秀才按捺住激動,上前一步,回答道:“回大宗師的話,都在此了。”
吳提學見他儀表堂堂,神情就柔和了些,親切詢問:“老友是本村人士?”
當世有功名在身之人,稱生員為老友,童生為小友。
“回大宗師的話,晚生乃榕樹村人士。”
吳提學扭頭望了眼身側的年輕公子,笑著道:“原來是永輝你的同鄉。”
同鄉?
張秀才一臉茫然,望向那位陌生的錦衣公子,其余村民同樣茫然。
也有反應快的,猜到了幾分,小心翼翼打量著那位錦衣公子的面容。
宋英也猜到了,榕樹村里能讓吳提學這位四品大員如此稱呼的,必然是那位官至尚書、娶了京城貴女的申狀元的子孫,而以這位公子的年齡,是孫輩的可能性更大。
申永輝笑了笑,道:“晚生自小在京都長大,未曾回過鄉里,不識鄰里鄉親。”
然后就沒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