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你吉言。”陶氏渾身都洋溢著喜氣,取出錢袋子,“價錢還跟以前一樣嗎?”
鄭老板想了下,能讓提學大人親點入書院,袁家小子的課業肯定很不錯,以后說不得還真能中秀才,就道:“這大喜的事情,我也沾沾喜氣,稻草紙還是一樣,大呈文紙就每刀算200文。”
陶氏笑開了花,連連道謝,又對李氏夸起鄭老板大方,然后爽快地掏出640文銅錢遞過去.
宋英算了下,發現鄭老板賣給陶氏的稻草紙,是40文一刀。
她看了眼李氏,想了想,還是沒有提醒。
袁家是紙店真正的老顧客,老板給的價格更優惠很正常,大呈文紙上,老板已經讓利很多,再為了5文錢爭,老板說不得一氣之下,就不便宜賣給他們了。
兩家人付了錢往外走,店里沒其他客人,鄭老板就送他們到門口,“袁小子,以后在縣里念書,可要多介紹你同窗來我店里買紙呀,給你們優惠價。”
袁清笑著點頭:“一定一定。”
鄭老板又摸了摸宋元的腦袋:“以后就要成為讀書人了,要好好念書,向這位大哥哥學習。”
有元宵猜燈謎的事,宋元對袁清很佩服,對鄭老板這番話就不排斥,點頭應了。
再三謝過鄭老板后,一行人離開。
等走出一段距離,李氏對陶氏道:“今兒多謝大妹子了,沒有你,我不知還要磨多久呢。哎喲,這紙貴得咧!”
“可不是么,”陶氏深有同感,“難住我們這些貧苦人家孩子讀書的,哪里是什么束脩,而是這筆墨紙硯。
對了,筆墨硯你們買了嗎?這些也不便宜,不過細心些,倒是能用很久,不像紙,很快就用完了。”
“還沒,正打算去買咧,墨家里還剩半塊,硯臺天娃念書時的還在,今兒就只買筆。”李氏頓了下,發出邀請,“你們接下來要去哪,買完東西一起回去吧,我家趕了牛車來。”
宋家有牛車,遇到鄰里去縣城,都會讓人搭個便車,更何況剛才陶氏幫了忙。
“那敢情好。”陶氏年紀大了,早上來時,太陽不那么曬,走慢點倒沒什么大問題。
但午間太陽曬得很,若在縣里耽誤太久,饑腸轆轆之下,回程就必須搭牛車。
雖說今兒他們不會在縣城里耽誤太久,但能搭順風車,自然不想去走路。
她笑瞇瞇道:“清娃能有今日,多虧了王先生的教導,我想著買條豬肉給王先生送去,聊表謝意。”
“來時路過狀元坊,沒先買嗎?早上的豬肉新鮮,還能挑好的。”
說著,李氏指了指楊氏背著的背簍,“我們路過時順道就買了,還有給王先生的束脩六禮。”
陶氏道:“不是我不想順道買,這些做讀書人生意的,大都講究得很,買完肉,手上沾了油,有些店家嫌棄得很。”
“油有什么好嫌棄,”李氏不解,“這可是好東西,這些人家里難道不吃肉么?”
“這倒不是,讀書人的東西自然與我們農家不同,沾上點油漬,店家就很難賣出去了。”
“原來是這樣,幸虧妹子你跟我說了,以后我們也得注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