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
*
這日天色將明未明,東方泛起魚肚白,宋英如往常一樣帶著糖糖到了湖邊,袁清早已等在那里,這一次,他沒像前段時間帶很多書,只帶了一本,宋英瞥了眼,還是《孟子》。
她不由問:“陳知縣錄取的程文,你研究完了?”
為了解陳知縣的偏好,前段時間袁清拜托沈旌,找來了陳知縣主持的上屆縣試,錄取的五十篇文章,甚至把一些他沒取中的文章也拿來看了看,仔細研究他的批注,對陳知縣偏好哪種文風,有什么禁忌不喜之處總算是有些了解。
縣試在即,現在去改文風是來不及,但做到不犯陳知縣不喜的點,還是很容易的。
袁清點頭,“你昨兒讓我今日一定要來,到底是什么事情?”
今兒已經是二月十五,后日便是縣試了,他本來的打算也是今明兩日都來,每日來這里讀書習慣了,倒也不覺得累。
但昨兒分別時,宋英卻是特地讓他今日一定來,倒是讓他很好奇。
宋英從籃子里取出小瓷瓶遞過去,“這是我做的治風寒的丸藥,你帶上預備著,以往萬一,這個丸藥一次八顆,一日三次。”
袁清很是感動,聽到后面卻是驚得不行:“八顆?”
“藥丸做得小,只有綠豆大小,所以只能多吃幾顆。”
袁清明白過來,這是為了過搜檢,當下更是感動。
宋英又遞過去一個淡青色的香囊,“這個是靜心提神的藥囊,上面的口沒有封死,搜檢的時候打開就是了。”
袁清接過。
“這個是幾片生姜,你帶著,中午吃飯時可以泡水喝,若是不幸染上風寒,以姜湯送服那丸藥,效果更好。
哦,對了,那日我和師叔師兄也會去,我們會帶個小爐子煮一鍋姜湯,你進去前可以先來我們那里喝一碗,預防一下。當然,你若是不想多上茅房,那就算了。
這個呢是陳大娘家的青梅、山楂蜜餞,最是生津解渴,渴了不想喝水可以吃這個。她最近就在你們書院和清水書院的門口賣,不知道你買了沒?”
袁清搖頭,“近日醉心讀書,沒留意這些。”
“那你就帶著這些吧。還有這些王記的糖,我擔心你之前的吃完了,又買了一些。”
袁清兩只手都拿滿了東西,又暖心又感動,“多謝。”
他的縣試,家里自然也有準備東西送來,新做的棉衣,一些做的很小的饅頭,都是他爹與爺爺當年的考試經驗得出來的。
他爹還特意多給了些銀錢,叮囑他吃些好的,又說起他當年考試來城里,路過知味館,聞到那醬豬蹄的味道,饞得不行,可惜當時身上銀錢不夠,只能懷著遺憾進了考場。
這次,他爹特別多借了些錢,讓他別苦了自己。
只是家庭局限在那里,完全沒想過準備藥物以防萬一,也沒有她考慮得這么細致、妥帖。
“我們倆之間謝什么,真要論起來,是我該謝你才是,當初若不是你愿意教我識文斷字,我也不能去申府做活,便沒有后來的經歷。”宋英一直記得當初想要識字的艱難,想了那么多辦法,直接的、間接的,徐玉芝都不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