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又一個書吏舉著考題貼板走過來,袁清顧不得細想,趕緊抬眸望去,只見上面寫著: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袁清沒有抄寫,這是五經題,《易經》《春秋》《禮記》《詩經》《尚書》各一道,考生只需取本經的那一道作答即可。
又等了一陣,舉著《尚書》考題的書吏終于來了,上面寫著:敬忌,罔有擇言在身。
袁清趕緊抄寫下來。
五經題過后,便是五言八韻詩,題目是:紙作良田。
三道題目抄寫完畢,袁清這才重新看向了第一道四書題。
科舉有三重,重八股,重首場,重首題,這一場的第一題至關重要,這一道的四書題若答得足夠好,后面的五經題與帖詩只要不是特別荒唐,這縣試便取定了!
袁清不由激動,雖然時隔半年之久,但那篇文章,他大致還是記得的,特別是破題一句,晉人始則改行以從善,終以徇人而失己也。
述而不作,中規中矩,又道盡題中之意,他當初看時便有醍醐灌頂、恍然大悟之感,直嘆前輩才華,自己難以望其項背,還得加倍用功才是。
他提筆正欲書寫,忽又想起這題當時是與沈旌一起看的,還討論了許久,他記得,沈旌應該也記得大概。
同一場考試,二人破題一致,文章內容也大致相同,豈不是有舞弊的嫌疑?
更嚴重些的,會有人懷疑是陳知縣泄題給沈知府,那可就污了兩位父母官的名聲,而他的縣試與府試,掌握在這兩人手里呢。
即便后面證明他們只是看過同一篇文,洗清了舞弊的嫌疑,也對名聲有礙,想來陳知縣也不會給太高的名次。
另外,陳知縣出這截搭題,應該就是不希望有考生剿襲前人文墨,這種情況下,還是讓你給剿襲到了,也算你的本事。
文章的水平擺在那里,又沒有作弊,考官不得不取,但名次也不會太高。
略做思索之后,袁清決定還是自己寫。
所幸這兩句出自同一篇,截搭得又十分巧妙,兩句湊在一起,不會有斷節拼湊之感,在截搭題里不是最難的,據說最無情的截搭題都不在同一本書里,類似于,床前明月光,小人長戚戚,那才叫人頭疼呢。
況且當初這題,他也是細細揣摩過,若是自己在考場上遇到了,該如何作答。
這篇的原文大意是,齊國鬧饑荒,孟子的學生陳臻對孟子說,百姓都以為老師會再度勸齊王開倉賑災,你不會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馮婦了。
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擅長打老虎,后來成為善良的讀書人,不打虎了。
一次他去郊外,看見很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站在山勢險要的地方,沒有人敢接近。
看見馮婦,都前去迎接,請他幫忙。于是馮婦擼起袖子跳下車,眾人都很高興,可是馮婦卻被當時的讀書人譏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