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傳世氣極,“也就這兩年家里不寬裕,才沒有借,先前你和誠娃念書的時候,哪回我這個當二弟、當二叔的沒有借?”
孫子成了秀才,袁傳芳底氣也足了,毫不客氣懟回去:“借10文也是借是吧?”
每次找二弟家借個錢,好話說了一籮筐,是找他們借50文,最后只能借10文,那點錢,夠買幾張紙的?
眼看兄弟兩個要吵起來,袁清忙表明態度,“二爺爺,這些年你們對我們家的幫助,我都記在心里。
只是眼下,我正是需要用錢的時候,奶奶他們操勞了一輩子,身體都要被掏空了,我這個做孫子、做兒子的,再不敢讓他們為我的事操心,這才應下了何老爺。
不過您放心,等我考中舉人,有更多的免稅田地,一定第一個想到你家。”
國朝立國之時,舉人有200畝的免稅田地,后來逢皇位之爭,北上遷都,為鼓勵士子,提高至400畝。
后來又慢慢調低了,舊都繁花,舉人免稅田地調整為300畝,土地肥沃的江浙更是只有250畝。
不過他們錦川地處遙遠,官府放得寬,現今仍有400畝的,而滇南那邊聽說高至500畝。
以他們家目前的家境,短時間內不會買夠這么多的田地,屆時鄉鄰一定會看上。
都是鄉里鄉親的,這些年他們家三代念書,基本每家每戶都是借過錢的,這些恩情還是要還的。
他做晚輩的,不好將話說透,陶氏接話道:“我們家現在需要用錢,給何老爺掛靠,是要抽成的,親戚之間還能像這樣抽成嗎?我們有那個臉嗎?”
袁傳世得了準話,放下心來,訕笑幾聲拉著袁清訴苦,“清娃,你也別怪你二爺爺計較,實在是家里也不寬裕,交夏稅秋糧的時候,你也是看到過的,多出那么多的糧食,白白便宜了那些差役。
現在你能免稅了,自己家的田地又遠遠不夠,我想著咱們好歹都姓袁,以后就不用再受這個苦了,還沒來得及跟你說呢,這何老爺上門了,還歡天喜地的走了,這讓我如何不焦心。
不過現在我知道了,是我考慮不周,你莫要見怪。”
“二爺爺說的哪里話,夏稅秋糧的事情你放心,屆時我找衙門里的差役說說,不會為難你們。”
袁傳世更加欣喜了,這個時候也是回過味來,隔壁村的宋家,因為有個在邊關當小官的族人,盡管這么多年都沒能回來,每年交夏稅秋糧,老宋家都因為這個得到優待,更何況他們老袁家,今年新出了一個秀才呢。
清娃又這么得陳知縣看重,衙門里上上下下都精明著呢,交稅的時候只要表明自家是袁清二爺爺,肯定不會被刁難。
勸住了二爺爺,想著鄉親們難免也會惦記自己的免稅田地,為防家人鬧心,袁清又請二爺爺幫忙給村里其他人透個底,表明等他中舉后,一定報答鄉親們這些年的照顧。
何老爺的上門、袁傳世的服軟,都讓袁家人真切意識到,自己家以后不一樣了。
這種不一樣,在第二日下午陳家馬車駛入村里時,全村人也都意識到了。
一身錦衣華服的陳云澤下了馬車,笑著對袁清道賀:“袁兄,恭喜恭喜,當初偶然看到你的文章,我便知你非池中之物。”
袁清有些意外,面上卻是丁點不顯,拱手作揖:“陳兄過譽了,某資質愚鈍,不過是效董子下帷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