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股異鄉口音在嘈雜的人聲中格外醒目。
周圍食客聽到這話紛紛側目,要知道,自建國以來,雖然來港島的人很多,但大多數依舊是沿海一代的。
像王小北這樣操著京腔的外地人,平日里十分罕見。
老板抬眼瞥了王小北一眼,并沒有多說,只淡淡報出價格:“3蚊。”
王小北立刻從口袋里掏出三塊錢,遞了過去,然后轉身走向門外的餐桌。
上菜的速度還是挺快的,沒一會兒,燒鴨飯的香氣就飄了過來,棗紅的醬汁映襯著米飯,看著很有食欲。
王小北從桌子上拿了一副筷子,夾起一塊燒鵝送入口中吃起來。
好吃。
王小北心下暗贊,甜咸交織的口感,與北平的燒鴨沒什么區別,不過多了幾分香料味,別有一番風味。
周圍的人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他,如同圍觀珍稀的大熊貓般。
吃完飯,王小北起身離開大排檔,來到外面。
他想了一下,估算這兒離九龍也就幾公里,也就不想打車了,悄悄從空間取出自行車,往前方騎去。
一邊騎著,王小北感慨萬分。
相較于內地,港島的現代化程度顯然高出一籌。
記得在元朗那看到的,還盡是些低矮平房,而此刻走入市區,老樓與新筑的舊樓錯落在一起,北平都比不上。
盡管這里看不到七八十層的摩天大樓,但二三十層的大廈鱗次櫛比,十幾層的房子一棟接一棟。
相比之下,北平的十層左右建筑都是屈指可數。
高樓矗立如林,街頭車水馬龍,如此形容眼前的港島確不為過。
然而,這種繁華背后的快節奏生活氣息,卻讓王小北心中泛起一絲不適,喚醒了他對后世忙碌生活的記憶。
港島并非處處皆是摩登高樓,那些歷久彌新的老式磚瓦房、樸素的居民樓、嶄新的住宅區,以及藏匿于角落的臟亂之處。
昭示著港島正在經歷一場華麗的蛻變與崛起。
“嗯……”
王小北剛出了一個巷子,忽覺眼前豁然開朗。
一座風格獨特、密集簇擁的建筑群赫然在目。
九龍城。
對于熟悉港片的人來說,60年代九龍的混亂治安早已經耳熟能詳,而這座九龍城寨,堪稱全城亂局之最。
城寨的歷史頗具傳奇色彩。
清廷簽約之時,這塊2萬多平方米的土地仍牢牢掌握在大清手中,并在此設立了炮臺。
然而,隨著清朝的覆滅,此地逐漸淪為“三不管”地帶。
清朝鞭長莫及,日不落帝國無權干涉,港島當局又投鼠忌器,這片區域便成了港島難民們的避風港。
這里,房屋如蟻巢般密布,皆是在原有基礎上拼湊搭建,自誕生之日起便被冠以“危樓”之名。
除了周遭邊緣與屋頂能夠看到陽光,其余地方終日不見天日。
此地創下一項驚人世界紀錄,人口密度之最。
在這僅長200多米、寬100米左右的彈丸之地,十一二層的樓房內竟蝸居著整整5萬人。</p>